全文共2168 字 | 閱讀需12分鐘
如果僅僅是讀《三國演義》的朋友,在看到有關(guān)張趙馬黃這樣的猛將,又有臥龍鳳雛兩大頂尖智囊的蜀漢,怎么看贏面都挺大的,怎么會一直龜縮在成都盆地中,又在景耀六年(263年)曹魏的攻擊中迅速敗亡了呢?
“蜀漢為什么會輸?”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不是藏在《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中,就是在《三國志》里也不好找,只是在蜀漢與孫吳兩國滅亡的時候,捎帶提了一下。
先看地圖,我們常見的“三分天下”的地圖是這樣式兒的——
·曹魏:占據(jù)司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涼州以及荊州北部(如南陽郡等地)。魏國疆域北至遼東,西至涼州,南至長江北岸,東至大海,控制了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qū)。
·蜀漢:鼎盛時期占據(jù)益州和荊州大部分地區(qū),但后期因關(guān)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zhàn)失敗而遭到削弱,最終僅控制益州。益州轄境相當于今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大部,及陜西、甘肅、湖北的一小部分。
·孫吳:占據(jù)揚州、交州以及荊州南部(如南郡等地)。揚州是東吳的核心領(lǐng)地,交州位于今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區(qū),荊州南部則與蜀漢、曹魏形成對峙。
單單從面積上看,似乎魏蜀吳三國相差不大,然而從人口數(shù)量來看,蜀漢、孫吳和曹魏則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
蜀漢人口有多少呢?約94萬人,兵士10萬。
領(lǐng)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后主傳第三》注引《蜀記》
這樣的規(guī)模的集團兵力蜀漢只有一個,而曹魏可以有四五個
孫吳人口有多少呢?約230萬人,兵士23萬。
……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 《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晉陽秋》
曹魏人口有多少呢?約443萬人(每10個百姓養(yǎng)活1個士兵則可推斷兵力約為50萬)
……魏有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 《三國志》注引《晉書·地理志》
也就說曹魏人口數(shù)和兵力是另外兩家加起來的一倍多,而且蜀漢和孫吳又不是鐵板一塊,相當于你用一個班,甚至一個小組去對抗人家一個年級的人。任何的名將,不管是關(guān)張趙馬黃,只要他不是東方不敗,在這樣巨大的實力差距下只有戰(zhàn)斗戰(zhàn)役的勝利,在戰(zhàn)略差距上則于事無補。
明面兒的差距已經(jīng)巨大,而暗面兒的差距只會更大。因為曹魏所控制的人口稠密地區(qū)如豫州、兗州、徐州等,都是前東漢朝廷長期控制的區(qū)域,是漢文化核心區(qū)域,距離與蜀漢、孫吳的邊境線都近,便于征兵。而蜀漢、孫吳所控制的區(qū)域則遍布崇山峻嶺、深谷密林,這兩國能夠?qū)嶋H控制的人口數(shù),要遠少于紙面上的人數(shù)。
這樣數(shù)量級的人口差距除非天災人禍,否則很難用“休養(yǎng)生息”來彌補的。早在三國鼎立的約100年前,漢順帝時期的永和五年(140年)搞了一次人口普查,人口最多的南陽郡,同時也是東漢人口最多的郡,總戶數(shù)為528,511戶,總?cè)丝跀?shù)為2,439,618人,已經(jīng)超過了當時幽州、并州這樣一個州的人口。甚至也超過了一百多年后孫吳這一個“國”的人口數(shù)量。
東漢荊州地圖,來自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圖集》
越是實力處于劣勢的蜀漢,越是要通過戰(zhàn)爭來掌握戰(zhàn)略主動權(quán),否則隨著時間流逝喪失了“復興漢室”的大義,只會讓劉備帶去益州的集團與益州本土的士族貌合神離。然而戰(zhàn)爭是最消耗錢糧的國家行為,蜀漢較弱的國力卻承擔了巨大的軍事壓力,到后期可謂是窮兵黷武。益州本地的士族逐漸厭倦了無休止的戰(zhàn)爭,對他們來說無論是蜀漢還是曹魏,誰能為本地人帶來更大的權(quán)益,就可以認其為主人。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小細節(jié):在小說第65回,劉備軍隊兵臨城下時,譙周勸劉璋“不可逆天道”出城投降,而到了第118回時,譙周再次勸降劉禪“愿陛下早為之圖,可獲爵土”以投降魏國。當然,真實的譙周是劉備入主益州后才被諸葛亮提拔的,他只有勸降劉禪這一段。然而這一虛構(gòu)的“兩次勸降”的小說情節(jié),卻也點出了益州本土士族“有奶便是娘”的心態(tài)。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王鳳文飾演的譙周
而實際上若不是東漢末年的災禍兵戈,原本曹魏對另外兩國的實力優(yōu)勢還要更大,《后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引《東觀漢記》上說:
昔漢永和五年,南陽戶五十馀萬,汝南戶四十馀萬,方之于今,三帝鼎足,不逾二郡,加有食祿復除之民,兇年饑疾之難,見可供役,裁若一郡。以一郡之人,供三帝之用,斯亦勤矣。
也就是《東觀漢記》的作者認為三國鼎立時期的總戶數(shù),還不如永和時期南陽、汝南兩個郡的戶數(shù),如今還有許多吃皇糧、免除賦稅徭役的官吏貴族,再加上災荒年月、瘟疫疾病導致的人口死亡或逃亡,實際能承擔賦稅徭役的人口,僅僅相當于當年一個郡的規(guī)模。用這一個郡的人口,來供養(yǎng)三位皇帝的開支用度,百姓們可真是辛苦到極點了。
總之,漢末華夏大地因為動亂、災禍、兵燹的影響人口數(shù)量和分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是《三國演義》所不可能涉及到的領(lǐng)域。人口的此消彼長既是蜀漢、孫吳兩國立國后尚能保持獨立的主要原因,也是兩國在“越休養(yǎng)差距越大”的影響導致迅速被曹魏/晉攻滅的主要原因。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