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那首氣勢磅礴的《俠客行》中,一口氣列舉了8把神兵利刃:湛瀘、魚腸、太阿、巨闕、龍淵、赤霄、干將以及少虡。
前7把已失傳,只存在于傳說當(dāng)中,傳聞蘇州虎丘劍池可能藏著名劍,但無實據(jù)。
唯有詩句中的“少虡獨煌煌”,竟穿越千年,成為李白詩中唯一存在的名劍實物。
劍名“少虡”(讀 jù)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這把劍全長約54厘米,寬5厘米,重0.88千克。雖然前鋒已斷,但通體光亮如新,幾乎看不到銹蝕的痕跡。
鋒刃尖銳,劍脊呈凹條形。最引人注目的是劍格處裝飾有錯金鑲嵌的綠松石獸面紋,劍首則有錯金云紋,工藝極為精美。
劍脊兩面那20個錯金銘文:“吉日壬午,乍為元用,玄镠鋪呂。朕余名之,謂之少虡。”
意思是:在壬午這個吉日,制作了這把好劍,做劍的材料是錫與銅(“玄镠”和“鋪呂”的古稱),我給劍起名叫“少虡”!
這是直接把名字寫在上面了,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海昏侯墓出土“鎏金神獸形青銅虡”
“虡”是一種古代神獸,形象是鹿頭龍身,劍的主人可能希望借助神獸的力量,賦予這把劍特殊的能力。
有趣的是,雖然劍上有這種帶有楚文化色彩的神獸,它卻出土于晉國故地。
關(guān)于劍的主人,有人認(rèn)為是越國或吳國的某位國君,也有人認(rèn)為是晉國君主,至今沒有定論。
1923年,山西渾源李峪村的一位農(nóng)民高鳳章一鋤頭下去,挖到了一件青銅器。接著,更多的青銅器被挖了出來,其中就包括“少虡劍”。
細節(jié)欣賞
后來它們被文物販子盯上,一個名叫瓦涅克的法國販子買走了20多件青銅器,運回國展覽,震驚了整個西方。
剩余的青銅器被當(dāng)?shù)毓賳T沒收,卻又被轉(zhuǎn)手倒賣。少虡劍在古董商之間流轉(zhuǎn),先后被盧豐年、張雪庚等人經(jīng)手,險些從上海碼頭流往海外。
幸運的是,1947年這批國寶在上海碼頭被攔截下來。1949年,愛國商人于省吾將少虡劍,連同自己的200多件文物捐贈給了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把古劍終于有了安穩(wěn)的歸宿。
然而那個年代盜墓猖獗,少虡劍其實遠不止這一把!
資料圖片
另外兩把流失海外,分別藏于法國吉美博物館和美國納爾遜美術(shù)館。
1991年,在山西原平又發(fā)現(xiàn)了一把,但劍鋒已殘。加上故宮那把算下來總共有4把。也有一說史密森亞洲學(xué)會也有一把,如果屬實那就5把了!
確實有這種可能性,因為光是2025年春拍,香港就連拍兩把古劍。
一個吳王夫差劍,在嘉德香港拍出了693萬港幣。一個是越王者旨於睗劍,在圣佳香港拍出了552萬港幣。
今年嘉德拍出693萬港幣的吳王夫差劍
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都有一種吐槽的沖動?這些名劍,過去都說只剩一兩把,但那些有錢人私下里不知道偷偷藏了多少把?且都是“回流”,能合法上拍。
這也說明了一個現(xiàn)實情況,那就是上古名劍不可能只造一把!
那為何說少虡劍是“被埋沒的國寶”呢?因為相比勾踐、夫差等聲名顯赫的青銅劍,少虡劍幾乎不為大眾所知。
它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自帶劍名的春秋名劍,不像前者的銘文是人名。
故宮的“少虡劍”應(yīng)該被大眾所知
李白的詩句“干將今安在,少虡獨煌煌”是一個千年預(yù)言!
之所以能至今保持“煌煌”之光,得益于古人精湛的防銹處理工藝。類似于越王勾踐劍的表面鍍鉻技術(shù),少虡劍可能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法,使其歷經(jīng)2000多年依然鋒芒不減。
這把曾被寫入詩篇的唯一現(xiàn)世神兵實物,雖長期被埋沒在歷史中,但它的價值,正等待著更多人了解和欣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