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常聽肌營養(yǎng)不良患兒家長訴苦:孩子走路歪歪斜斜,爬樓梯費勁,連蹲下都起不來,吃了不少營養(yǎng)劑,怎么就不見好?
也有家長紅著眼問:大夫,這病西醫(yī)都說沒法根治,中醫(yī)能有辦法嗎?
每次聽到這些,我都想好好講講中醫(yī)的道理。肌營養(yǎng)不良這類病癥,在中醫(yī)里屬“痿證”范疇,核心病機在于“脾腎兩虛,筋骨失養(yǎng)”。
我專研疑難雜癥數十年,尤其針對肌營養(yǎng)不良,發(fā)現絕大多數患兒都繞不開“脾腎不足”這一根本。而在我的方子里,總少不了一味藥——黃芪,配上熟地黃,一補氣一填精,共為扶痿起廢之要藥。
正文:
肌營養(yǎng)不良,中醫(yī)稱之為“痿證”,早在《素問·痿論》就明確指出:“治痿獨取陽明”,強調脾胃是氣血生化之大源,主肌肉四肢。
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腎不足,則筋骨失養(yǎng),肌萎無力。
對此,我臨床常用一對核心藥組:
黃芪配熟地黃,一個大力補氣,一個滋腎填精,脾腎同補,氣血精津同生,共為治痿之藥基。
但要真正起效,必須分型論治,配伍得當:
一、脾腎兩虛型 —— 黃芪 + 熟地黃 + 牛膝
此型最常見:孩子四肢無力,走路不穩(wěn),面色黃,胃口差,舌淡苔白。
我常用方:黃芪15g,熟地黃12g,懷牛膝9g,黨參10g,白術9g等。
黃芪補脾益氣,熟地黃滋腎填精,牛膝強筋骨、引藥下行。
曾治一7歲男童,服藥一月后,家人喜言:“現在能自己走一段平路,蹲下后手扶膝可自行站起?!?/p>
二、肝腎陰虛型 —— 熟地黃 + 龜板 +山茱萸
這類患兒除無力外,兼見消瘦、口干、盜汗、舌紅少苔。
我在補益脾腎基礎上,必加龜板、山茱萸等滋養(yǎng)肝腎、填補精髓。
方例:熟地黃15g,黃芪12g,醋龜甲10g(先煎),山茱萸9g,當歸6g等。
有一10歲女孩,服藥四周后口干盜汗減輕,肌力略有改善,肌跳減少。
三、氣虛血瘀型 —— 黃芪 + 當歸 + 丹參
病程較久者,常兼見氣血不暢,肢體麻木,舌下絡脈偏紫。
我會在補氣養(yǎng)血中加上活血通絡之品,如黃芪15g,當歸10g,丹參9g,雞血藤12g等。
一青少年患者調治兩月后自述:“腿上感覺比以前有勁,麻木感減輕?!?/p>
運用注意:
忌盲目峻補。我用藥講究平補脾腎、循序漸進,切忌一味蠻補滋膩,反而礙胃。
需長期堅持。痿證恢復非一日之功,建議至少連服1-3個月,根據反應調方。
配合康復鍛煉。服藥同時須適度進行功能訓練,如按摩、拉伸,以助氣血流通。
禁用于外感發(fā)熱或濕熱內蘊者(如苔黃厚膩、口干口苦)。
結語:
在中醫(yī)看來,肌營養(yǎng)不良不是“絕癥”,而是“脾腎不足、筋骨失養(yǎng)”之證。
我們雖不能承諾“根治”,但通過系統(tǒng)調理,很多孩子可以改善肌力、延緩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這,就是中醫(yī)“治病求本”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