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輩的晚年生活里,許多精神健康問題常披著“身體不適”“老糊涂”的外衣。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wèi)生日,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老年科岳玲主任醫(yī)師,用四則門診故事揭開這些“偽裝”。長輩的晚年,不僅需要物質(zhì)上的照料,更需要一份能“看見他們情緒”的心理守護。
④處方上沒有的藥:當(dāng)愛成為有效的治療手段
在老齡化社會的今天,阿爾茨海默病不再是陌生的名詞。人們逐漸理解,那些反復(fù)的提問、突然的情緒波動、或是忘記關(guān)火的瞬間,并非老人的固執(zhí),而是大腦發(fā)出的求助信號。今天門診遇到的這對老夫妻,用七年時間證明:即使記憶的沙漏不斷流逝,愛依然能構(gòu)筑起最溫暖的港灣。
這是我7年前的一個老病人,老太太第一次來到我的門診,開始出現(xiàn)手機軟件用不來,買東西算錯賬,多次出門忘帶鑰匙,話變少,興趣減退,家人很重視,帶她來我們記憶門診就診,當(dāng)時診斷為阿爾茨海默?。ㄝp中度),測MMSE評分21分,我們共同商定:在促認知藥物治療的基礎(chǔ)上改善生活方式,輔以康復(fù)治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老兩口住在老小區(qū),家里生活空間簡單有序,周圍都是老鄰居。他們的生活習(xí)慣很規(guī)律,每天早晨起床后老太太自己穿衣洗漱,由老先生確認穿戴整齊后一起步行去菜場,老先生一邊買菜,一邊通過蔬菜的形狀、顏色、氣味、手感來教老太太認識蔬菜。他們每天都會去小區(qū)的老年活動中心兩次,和老朋友談天說地,當(dāng)老太太忘詞的時候,老先生會適時提醒。每天晚上,散步歸來,洗漱完畢,他們會坐在一起看一會兒電視劇,老先生負責(zé)前情回顧、人物關(guān)系及劇情講解,老太太負責(zé)傾聽,有時候老太太會有不同意見,會有情緒,老先生會盡量溫和回應(yīng),不解釋,不反駁,不對抗。
老兩口每年定期體檢,每月到綜合醫(yī)院門診診療軀體疾病,到我們老年科門診隨訪。截至今年9月,老太太的認知能力還在緩慢下降,分不清楚時間、地點,分不清楚自己的衣服,會忘記吃藥,但是精神飽滿,說話主動性增高,能和家人有效溝通,能自己洗澡,做白煮蛋、削蘋果、剝毛豆、晾曬衣服,MMSE評分14分,家人對她的情況也表示滿意。
阿爾茨海默病就像一場漫長的告別,但這對老夫妻告訴我們:告別也可以充滿尊嚴與溫暖。當(dāng)患者被理解而非糾正,被陪伴而非隔離,那些被偷走的記憶,終將以另一種形式延續(xù)。
原標題:《老年科門診故事④處方上沒有的藥:當(dāng)愛成為有效的治療手段》
欄目編輯:王蔚 文字編輯:左妍 題圖來源:上觀AI
來源:作者:張雷 岳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