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已簽署總統(tǒng)令,計劃向波特蘭部署國民衛(wèi)隊甚至正規(guī)軍,對當?shù)亟诸^實施戒嚴肅清,復制此前在華盛頓特區(qū)的治理模式。這一行動并非隨機選擇,而是直指美國當前政治與社會矛盾的核心,背后藏著多重精密算計。
波特蘭的特殊性是這場行動的關鍵背景。這座有“嘻哈之都”稱號的城市,是美國左派人士的重要聚集地。
更關鍵的是,2020年弗洛伊德“我不能呼吸”事件引發(fā)的街頭運動,最初就起源于此。選擇向這樣一個“左派大本營”出手,而非常規(guī)意義上“阻力較小的目標”。
特朗普的強硬姿態(tài)顯然帶有明確的政治信號,在特定左翼激進團體引發(fā)的街頭爭議持續(xù)發(fā)酵之際,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治理主張。
此前,特朗普剛針對街頭亂象出臺配套政策,如今的部署正是政策落地的關鍵一步。從效果來看,他在華盛頓特區(qū)的嘗試已提供“先例”。
通過集中執(zhí)法,當?shù)亟诸^秩序在短時間內顯著改善,這種“立竿見影”的改變,恰好成為他在兩黨博弈中的重要籌碼。
當前兩黨正就政府關門問題互相推諉,民主黨指責共和黨壓縮民生開支,共和黨則批評民主黨揮霍無度,雙方都試圖將責任推給對方,而特朗普此時主動主導街頭治理議題,相當于在混亂的博弈中開辟了新的突破口。
民調數(shù)據(jù)的“隱藏信息”更能說明這場行動的底氣。包括益普索在內的民調機構頻繁提及特朗普支持率下降,卻很少公開另一組關鍵對比。
民主黨支持率的下降速度更快。美國民眾對現(xiàn)狀的不滿是普遍共識,物價高企、街頭秩序反復,這些問題并未隨著政策調整得到根本改善。
但區(qū)別在于,民主黨面對困局更多是“被動應對”,甚至被質疑“對亂象過度包容”;而特朗普即便措施存在爭議,卻始終以“主動解決問題”的姿態(tài)出現(xiàn)。
這種“行動力”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中,反而讓他獲得了部分民眾的認可。也就是說,他的支持基礎雖未擴大,卻因對手的乏力而顯得更穩(wěn)固,這也解釋了為何他敢在左派聚集區(qū)采取強硬行動。
街頭治理的“民眾反饋”還能從一個細節(jié)中體現(xiàn)。今年4月,美國國土安全局局長在華盛頓特區(qū)外出就餐時,隨身攜帶的3000美元現(xiàn)金被偷,涉事者中包含非法移民。
這一事件最初引發(fā)的爭議集中在“局長攜帶相當于普通人月工資的現(xiàn)金是否合理”“作為安全部門負責人為何無法保護自身財物”,甚至有人調侃這是“黑色幽默”。
但隨著時間推移,特朗普卻將其轉化為“治理成果”的證明,他公開提及此事時稱,“清朗運動前,連安全部門負責人出門都不安全;如今特區(qū)街頭再無此類混亂”。
這種表述雖簡化了治理的復雜性,卻精準擊中了部分民眾的核心訴求:相比“長效機制”,他們更在意“眼前的安全”。
事實上特朗普的治理模式存在明顯的“運動式”局限,他并未針對街頭問題的根源采取措施,比如為潛在犯罪群體提供就業(yè)支持、改善底層民生保障,只是依賴短期執(zhí)法壓制亂象。
這種方式的隱患顯而易見:一旦執(zhí)法力度減弱,混亂很可能卷土重來。但對當下的特朗普而言,“短期效果”已足夠支撐其政治主張,尤其是在需要快速爭取民意的節(jié)點。
民主黨對此的應對則凸顯了雙方的理念分歧。波特蘭市長公開表示“本地不存在混亂,若有混亂也是外部部署引發(fā)的”,這種論調與此前洛杉磯市長的表態(tài)如出一轍,當時洛杉磯街頭出現(xiàn)焚燒汽車的情況,市長卻仍強調“抗議是和平的”。
但輿論風向并未站在民主黨這邊:直升機轉播的畫面、民眾拍攝的現(xiàn)場視頻,都清晰展現(xiàn)了街頭的真實狀況,尤其是部分抗議者舉著外國旗幟高呼口號的場景,更讓“民主黨對亂象過度包容”的質疑聲加劇。
更深層的爭議還在于民主黨被詬病的“治理邏輯”。外界普遍認為,其對街頭部分極端行為的“軟化態(tài)度”,背后存在雙重考量,通過包容多元訴求彰顯“政治正確”,鞏固特定群體的支持;
街頭秩序的反復,反而能凸顯“秩序維護”的重要性,間接強化自身在民生政策上的話語權,這種“依賴問題存在以證明自身價值”的邏輯,被部分民眾批評為“治標不治本”。
而特朗普的部署,恰好直接針對這一痛點,用“強力恢復秩序”的行動,否定民主黨“包容式治理”的合理性。
兩黨在政府關門問題上的僵局,更讓這場部署的政治意義被放大。共和黨認為,民主黨在民生開支上“無度擴張”,卻對街頭治理投入不足;
民主黨則反駁,共和黨“只砍民生項目,卻不縮減軍事等其他開支”,是“選擇性節(jié)約”。雙方的爭執(zhí)已陷入僵局,而特朗普的街頭治理行動,相當于為共和黨提供了新的“論據(jù)”。
若政府因預算問題關門,導致執(zhí)法力量不足、街頭亂象反彈,責任自然會被推給“不愿配合壓縮非必要開支”的民主黨。他甚至有意通過街頭對峙的畫面強化這一邏輯。
若執(zhí)法力度減弱,之前被壓制的混亂很可能卷土重來,而這一切的“源頭”,都是民主黨對預算的“過度堅持”。
從長遠來看,波特蘭的部署或許只是第一步。當前行動的核心是“針對非法移民與街頭秩序”,但后續(xù)很可能逐步擴展。
比如將非法移民與街頭犯罪進行“標簽化關聯(lián)”,通過具體案例強化公眾認知;再以“禁毒”為切入點,提出“強化邊境與街頭管控”的主張,畢竟美國民眾對毒品泛濫的擔憂由來已久,而民主黨在禁毒問題上的“溫和政策”也一直存在爭議。
一旦將這些議題串聯(lián),特朗普就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理主張”:從街頭秩序到邊境安全,再到公共健康,每一步都緊扣民眾的焦慮點,同時將責任巧妙地指向民主黨。
值得注意的是,洛杉磯近期通過的一項政策也為這種擴展提供了“可能性”,當?shù)卦试S執(zhí)法人員“根據(jù)外貌嫌疑啟動相關檢查”。
這一政策雖引發(fā)“歧視”爭議,卻也為擴大街頭管控范圍埋下伏筆。在美國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下,執(zhí)法人員的權力邊界本就存在爭議。
而通脹加劇又讓部分群體的生活壓力增大,這種背景下,若街頭管控與“打擊犯罪”“禁毒”等議題深度綁定,很可能引發(fā)新的矛盾。
但對特朗普而言,矛盾本身或許也是“機會”,只要能將矛盾的根源歸咎于“民主黨過去的政策失誤”,他就能始終站在“解決問題者”的位置上。
這場圍繞波特蘭的部署,本質上是美國當前政治生態(tài)的縮影,兩黨博弈從政策分歧延伸到街頭治理,民眾的焦慮被轉化為政治籌碼,而“解決問題”的本質需求,往往被包裹在復雜的政治算計中。
特朗普的行動或許無法徹底改善街頭亂象,卻精準抓住了兩黨博弈的核心在對手乏力、民眾不滿的節(jié)點,用“看得見的行動”爭取支持,用“明確的對抗”凝聚基礎。
無論后續(xù)效果如何,這場部署都已成為他在政治周期中的重要一步,而其影響,也將持續(xù)牽動美國的兩黨平衡與街頭治理走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