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沈陽晚報)
轉自:沈陽晚報
10月13日,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76周年紀念日當天,沈陽市和平一校長白島第二小學的操場上,一條鮮艷的紅領巾在陽光下格外耀眼。雷鋒生前輔導過的學生、沈陽市關工委副主任孫桂琴,正將這條象征使命的紅領巾系在新隊員胸前,用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傳承,踐行著“紅色基因代代傳”的教育使命。
用個體記憶激活集體情感
“挺胸、抬頭,紅領巾要系得端正?!睂O桂琴的手指在布料間穿梭,動作輕柔卻堅定。這一幕與60余年前雷鋒為年少的她佩戴紅領巾的場景遙相呼應。作為紅色歷史的親歷者,她俯身與孩子們對視,將雷鋒關心她學習、鼓勵她進步的點滴往事娓娓道來,讓抽象的精神變得可感可觸。
“雷鋒叔叔說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句話我記了一輩子?!睂O桂琴的講述讓現(xiàn)場瞬間安靜,新隊員們攥緊的小拳頭里,藏著對榜樣的向往。這種“親歷者講史”的教育方式,正是教育部“精神譜系宣講”要求的生動實踐——讓偉大精神的見證者走進校園,用個體記憶激活集體情感。
系完最后一條紅領巾,孫桂琴撫摸著孩子們的頭,目光掃過一張張稚嫩的臉龐。數(shù)十年來,她始終以雷鋒為標桿,而此次校園之行,早已超越簡單的入隊儀式:從指尖傳遞的溫度到耳畔回響的故事,紅色基因在儀式感中代際傳遞。
雷鋒精神從不是陳列的故事
“要像雷鋒叔叔那樣幫助別人!”新隊員們的齊聲回應,讓現(xiàn)場掌聲雷動。他們胸前的紅領巾與孫桂琴胸前的紀念章相映成輝,構成了“傳承者”與“接班人”的精神對話。這種場景化的教育實踐,將“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宏大命題,轉化為少年可感知的行動指南。
朝陽下,新隊員們列隊敬禮的身影被拉得很長。這場建隊日活動,不僅為孩子們的成長留下深刻印記,更印證了紅色教育的生命力——正如孫桂琴所說:“雷鋒精神從不是陳列的故事,而是要靠我們手把手傳下去的希望?!痹谶|寧這片浸潤著雷鋒精神的土地上,這樣的傳承正在悄然孕育著時代新人的力量。
沈陽晚報、沈陽發(fā)布客戶端
記者 劉子建 攝影 王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