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從一名法學生,到一名真正的法律工作者,是一個把“紙面上的法”落實為“行動中的法”的過程。這些年,從監(jiān)獄民警到律師再到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經(jīng)歷職業(yè)身份多重轉(zhuǎn)變,年復(fù)一年浸泡在法律實務(wù)中,我愈加懂得,社會這門法學課博大精深,是永無止境的實踐課。
法諺說:“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jīng)驗?!睆姆晌谋咀呦?qū)嵺`,剛與柔、廣大與精微,現(xiàn)實的復(fù)雜性由此展開,法治的生命力不斷豐盈。
宣講減刑政策是管理改造服刑人員、傳遞司法關(guān)懷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我還是獄警時,曾注意到一名服刑人員,由于心理障礙、家庭關(guān)系緊張等原因,他始終對減刑政策漠不關(guān)心,白天在車間發(fā)呆、晚上在監(jiān)舍發(fā)呆?!皠e只念叨減刑政策,先看看他心里缺啥”,一名老前輩支招。走訪他的家庭,說服家人探望,他的眼神里終于起了波瀾。有觸動,才有可能改變。有效的改造,絕不止于政策說教,而是要喚起他們內(nèi)心對生活的渴望、對未來的向往。
對我來說,這一課的啟示還不止于此。我更加懂得,法治的力量,既在于雷霆萬鈞的震懾,也在于春風化雨的喚醒。法律人要修習的,不只是如何運用、適用法律,也是如何讓法治實踐更有溫度。
溫度,藏在法理情的平衡里。這種平衡,不是妥協(xié),而是讓正義落地的過程。做律師時,我曾遇上一起房產(chǎn)糾紛:3名八旬老人圍著一張新中國成立前的房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做好傾聽者,待他們的負面情緒逐漸消解,再在紙上畫出關(guān)系圖,用大白話把“贍養(yǎng)老人”“家庭互助”的情分糅進法條,他們緊鎖的眉頭一點點舒展開來。
人們說:“清官難斷家務(wù)事?!边@是因為,家事案件中,許多當事人帶著情緒,且涉及復(fù)雜的權(quán)利義務(wù)關(guān)系,常常剪不斷、理還亂。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一團亂麻中快速找到線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法理情交融中找到最優(yōu)解。有時候,一句話,就可能打開一個心結(jié);一句提示,就可能將一個矛盾化解。從解“法結(jié)”到解“心結(jié)”,法律實踐追求的,不僅是自身邏輯推理的周延和自洽,還包括精神內(nèi)涵和價值判斷的傳遞。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正義是法治的生命線。法律援助,正是一項更好維護公平正義的法律制度,面向的是弱勢群體,干的是兜底線的事。在援助中心,我們見過有人因一起交通事故家破人亡,有人因僥幸心理身陷囹圄……為了更好地服務(wù)受援人,我編制了一份3萬余字的法律援助工作指引。身邊的同事,有的常年扎在接待大廳,有的時時奔波在宣講路上。大家忘記辛苦,卻把每個當事人的遭遇放在心尖上稱量。
有人對法律職業(yè)帶有“精英濾鏡”,其實身處基層法律服務(wù)一線,我們接觸最多的就是家長里短、雞毛蒜皮。農(nóng)民工當事人拿到工資時的笑臉,受援人說出“以后遇事知道找法了”的篤定,正是一個個這樣的瞬間支撐著我們向前。我們的頭上沒有聚光燈,但能用專業(yè)知識為無助的個體點亮一盞燈、照亮一程路,自己的生命也因此閃光。
法治越昌明,社會越文明。我們這代法律人,有幸見證全面依法治國的壯闊進程,也真切感受到,全社會的法治意識在不斷提升,解決問題靠法的氛圍不斷濃厚。最重要的法律,銘刻在每個人心間。當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當人們的法治信仰愈發(fā)堅定,法治中國的大廈才會巍然聳立。
(作者為北京市石景山區(qū)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員 王 碩)
《人民日報》(2025年10月14日第05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