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車前提前開空調(diào)降溫,上車后在車機點一杯外賣咖啡,下車前幫你停進車位,停車時當一名靠譜的“保安”隨時觀察有沒有被開門殺。每次在新能源車上體驗到以上場景,你會覺得科技在進步。
但當你打到一輛網(wǎng)約車,碰上稀奇古怪的開門方式,又或者自己開著車,翻遍菜單才看到后視鏡調(diào)節(jié)的按鈕,你又會覺得,現(xiàn)在的新能源車“過于先進”。
好消息是,以后的新能源車,會回歸到理性和實用上,減少看似花里花哨的功能。
比如說門把手,國家就說要出手管了。
自從帶頭使用隱藏式門把手,之后的新能源車,這東西幾乎成了標配。它的初衷是好的:降低風阻提升續(xù)航,但各家的發(fā)展路徑不太一樣:有跟隨特斯拉步伐的,有在此基礎上加入自動彈出的,也有半隱藏式但依靠微動開關開啟的,還有結(jié)合了機械解鎖的,等等。
特斯拉
每逢過年過節(jié),車主都得親自指導一下親戚朋友,如何開車門。不夠直觀,是大多數(shù)新能源車門把手的痛點。
車外都如此復雜了,車內(nèi)就更亂了,車主都不一定知道四個門的車內(nèi)物理應急開關具體在哪。
風阻減少跟開門便利,用戶會如何選?科技到底是以人為本還是以“搞死人”為本?再說了,一些設計不合理的隱藏式門把手,還會增加外部營救的難度。
改,是板上釘釘?shù)氖?,那如何改?/p>
第一,每個車門都要有通過機械釋放來開啟的門把手。所謂機械釋放,是指門把手和門鎖之間通過機械零件連接,也就是不能只通過電釋放這一種方式來開門??紤]到碰撞事故發(fā)生后,車門可能會變形導致無法打開,所以目前新國標,是對非碰撞側(cè)的車門,有不借助外力打開的硬性要求。
第二,在觸發(fā)安全氣囊引爆(國標提到的不可逆約束裝置展開的情況之一),或者經(jīng)過標準中的正碰試驗后,車外門把手還能不依靠外部工具來打開。放到現(xiàn)實中就是,例如車輛發(fā)生追尾等情況,還能通過機械釋放的方式來開門。這里面還隱藏了一個大前提就是,車輛檢測到碰撞等情況能自動解鎖。
(206)
標致
那車企會如何改進?可以考慮換成這種半隱藏式+機械解鎖的,成本不會高到哪里去,畢竟十幾年前的A0級小車就已經(jīng)有了。
而車內(nèi)的門把手,這次新國標也有新規(guī)定。說人話就是:容易找得到且容易打開。目前一些中低端車型的后排機械開門,采用蓋板+拉繩的設計,可能就不太能滿足了。目前門把手新國標還只是征求意見階段,離落實還有一段時間。
除了門把手即將要被國家整改之外,最近不少上市的新車,也逐漸增加了車內(nèi)實體按鍵的數(shù)量。原因無他,就是把車內(nèi)大部分功能都集成在屏幕上的做法不夠便利。
又或者是把實體按鍵放到更加顯眼的地方。
而且不只是自主品牌有這意識,合資品牌也開始“撥亂反正”了。一方面是海外市場用戶,更加習慣于實體按鍵能盲操的便利性,二是將實體按鍵改成觸控之后,盡管能用震動模擬出真實觸感,但事實證明并沒有提高人機交互的效率,反而增加了誤觸的可能。更重要的是,連專業(yè)的安全機構(gòu)都覺得實體按鍵更安全。
(大眾ID Cross概念車)
實體-觸控-回歸實體,好像繞了一個無意義的大圈,但如果把時間往回推,當新能源車帶著輔助駕駛、娛樂大屏等大量新功能來到車內(nèi),用按鍵去賦予每一個功能點,顯然不現(xiàn)實,所以不得不把功能都整合到一塊大屏里,而現(xiàn)在回歸實體,不過是經(jīng)過時間驗證,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合理并改進而已,門把手的形式也是如此。但最終幸運的是,良幣沒有被劣幣驅(qū)逐,不合理、不好用的功能配置,始終會有撥亂反正的一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