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要問中國人知曉哪些福建特產,大紅袍、鐵觀音、魚丸、沙茶面或許會是常見答案,但能融入日常飲食、每天都能吃到的,大概率是街角的沙縣小吃。
沙縣小吃的分布密度究竟有多高?
截至2025年,中國境內的沙縣小吃門店數量已接近10萬家。
這一數字極具分量,約等于黃燜雞米飯與蘭州拉面的門店總數之和,也相當于老鄉(xiāng)雞、鄉(xiāng)村基、老娘舅、米村拌飯四大品牌門店總數的16倍。
不僅如此,沙縣小吃早已走出國門,在全球79個國家和地區(qū)開設店鋪,毫不夸張地說,有中國人的地方,往往就能看到它的身影。
中國地域遼闊,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各地特色小吃層出不窮,沙縣小吃為何能從中脫穎而出,成為“快餐之王”?
故事始于1992年2月,沙縣人鄧世奇因參與當地“標會”背負十幾萬元外債,選擇離開家鄉(xiāng)。
標會是沙縣流傳數百年的民間融資形式,依托沙溪河便利的交通,沙縣本就有濃厚的商業(yè)基因,但這種融資形式存在法律漏洞。
20世紀90年代初,大量賭徒涌入導致標會資金鏈斷裂,引發(fā)縣城金融危機,6000多人外出避債,鄧世奇便是其中之一。
這批背井離鄉(xiāng)的沙縣人,大多選擇落腳福州、漳州、泉州等鄰近的城市。
在那個就業(yè)機會有限的年代,缺乏專業(yè)技能與人脈資源的他們,出路無非兩條。
要么給人打工,要么自己做點小生意。
骨子里帶著經商韌勁的沙縣人不愿寄人籬下,便憑著代代相傳的小吃手藝,扛起了擺攤謀生的擔子。
作為早期外出謀生的代表,鄧世奇的經歷頗具代表性。
1992年逃債至廈門時,他的“門店”簡陋得令人心酸。
四根竹竿撐起一塊塑料布,底下架著兩個煤爐,擺上半只扁肉鍋,便是全部家當。
起初只賣三樣吃食:拌面、扁肉和茶葉蛋,其中拌面與扁肉每碗售價僅1元,極致低價成為吸引顧客的第一塊招牌。
那個時候的中國正邁入城鎮(zhèn)化加速期,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他們收入微薄、體力消耗大,對“便宜管飽”的快餐有著迫切需求,而沙縣小吃恰好精準踩中了這一市場痛點。
鄧世奇的小攤開張首日營業(yè)額就達到158元,扣除成本后凈賺近百元。
要知道,1992年廈門建筑工人的日薪也才8至10元,這份收入在當時堪稱“高薪”。
后來生意愈發(fā)紅火,日營業(yè)額一路攀升至388元,靠著這份生計,鄧世奇僅用3年就還清了原本以為要三代人才能償清的十幾萬外債。
這個“三年還清巨債”的傳奇故事,通過同鄉(xiāng)的口口相傳,讓曾經的“逃標者”鄧世奇成了遠近聞名的榜樣。
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沙縣人加入做小吃的行列。
據沙縣小吃辦主任鄭新景回憶,1996年外出經營小吃的沙縣人已突破1萬,1999年增至2萬余人,到2002年更是達到3萬多,這一數字占到了全縣總人口的12.5%。
沙縣小吃能從零散的夫妻攤發(fā)展為龐大產業(yè),沙縣政府的精準助推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地理條件來看,沙縣坐落于閩中低山丘陵地帶,80%以上區(qū)域都是山地,適宜耕作的土地僅占7.85%,工業(yè)用地也僅有4.36%的占比。
再疊加標會危機引發(fā)的金融動蕩,當地農業(yè)與工業(yè)雙雙陷入發(fā)展困境,尋找新的經濟突破口迫在眉睫。
1996年,當地官員在調研中發(fā)現,外出沙縣人的小吃生意利潤可觀,還能解決就業(yè)難題。
經過深入考察后,縣里于1997年專門召開“5·13”專題會議,將沙縣小吃定位為富民支柱產業(yè),并成立“沙縣小吃業(yè)發(fā)展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或縣長親自擔任組長。
為了帶動群眾參與,縣里還出臺特殊政策,要求各鄉(xiāng)鎮(zhèn)至少選派一名科級干部,保留原職原薪離崗兩年,帶頭經營小吃探索門路。
與此同時,財政補貼、免費技能培訓等扶持政策陸續(xù)落地,為外出創(chuàng)業(yè)者掃清障礙。
僅小吃行家樂相森一人,在1998至2007年間就累計免費培訓了1.6萬名從業(yè)者,還為學員發(fā)放詳細的開店手冊。
小吃行家樂鄉(xiāng)森從1997年開始負責培訓,每年免費教1000至1500人做小吃。
趕集時總會問村民“想不想賺錢?種田難賺錢,想賺錢就去做小吃”。
1998年至2007年,他累計培訓1.6萬人,還為學員發(fā)放手冊,詳細說明開店流程。
走出去的沙縣人并未局限于“老三樣”,如今任意一家沙縣小吃店,菜單少則20多種、多則100多種。
被官方定為“四大金剛”的扁食、拌面、蒸餃、燉罐中,蒸餃和燉罐并非沙縣本土原生小吃。
“沙縣小吃”早已不等于“沙縣的小吃”。
沙縣本地人看到菜單上的燒麥、玉角等菜品,甚至會疑惑“怎么會有這些?我們平常喝的是酸辣湯”。
飲食文化傳播中,“移民屬性”食物需適配當地口味。
沙縣小吃先以福州、廈門為跳板覆蓋福建,再擴散到廣東,這些地區(qū)偏愛清淡養(yǎng)生的蒸食,它便借鑒隔水蒸工藝,加入藥用植物研發(fā)藥膳燉罐。
云吞面、鴨腿飯等復購率高的菜品,也在這一過程中加入菜單。
在餐飲品類尚不豐富的年代,匯集各地特色的沙縣小吃極具吸引力。
再加上“1元進店、2元吃飽、5元吃好”的低價優(yōu)勢,被消費者戲稱為“沙縣大酒店”。
低價的關鍵,在于夫妻店模式降低人工成本、半成品提升出餐效率,還有門店選在租金低的學校、工廠附近控制地租成本。
憑借這些,沙縣小吃存活率極高,20多年后門店近10萬家。
近年來,沙縣小吃口碑大不如前,差評集中在三方面。
名不副實,部分門店賣蓋澆飯、黃燜雞甚至螺螄粉,品質下滑,醬料稀、肉餡少、湯味淡,體驗差,裝修簡陋、環(huán)境油膩、衛(wèi)生堪憂。
問題根源在于管理混亂。
全國近10萬家門店中,官方授權的僅2萬余家,且沙縣小吃商標是集體商標,允許沙縣戶籍和經培訓者使用,法律未明確“非成員正當使用”的界定,導致大量非沙縣人開店,品控全靠自覺。
同時,菜單繁雜至100多種,增加消費者決策成本,稀釋品牌辨識度,也拉高經營成本。
反觀同期發(fā)展的牛肉面品類,紛紛涌現出陳香貴等連鎖品牌。其中就包括SKU僅25至28種,以牛肉面為核心單品,借助中央廚房降低成本,平效遠高于沙縣小吃,發(fā)展態(tài)勢頗為可觀。
加上租金與人力成本攀升,消費者即便付出同等的費用,所獲體驗卻遠不如前,質量大打折扣,著實令人唏噓。
不過,部分沙縣小吃品牌已開始升級。
淳百味選址避開高租金地段,采用“單店股權合伙+連鎖直營”模式,將SKU精簡至20至30款,升級經典菜品、新增地域特色菜,還雙月更新菜單,依托統(tǒng)一供應鏈降低20%人力成本,客單價提升至30元,走中高端路線。
走平價路線的沙小龍,憑借中央廚房統(tǒng)一采購,成本降低15%,以半成品冷鏈配送,借標準化流程提升人效。在蘇州核心商圈,蒸餃、扁食單點僅7元,套餐最低11.11元。
有人說沙縣小吃是“中國第九大菜系”,也有人稱它是“神秘組織”。
據統(tǒng)計,全國沙縣小吃門店達6萬家,是肯德基中國區(qū)(5000家)的5倍、麥當勞中國區(qū)(2200家)的10倍,北京就有1500多家。
2015年營收達60億元。2010年后,它還進入日、美、澳等國及中國港澳臺地區(qū)。
沙縣小吃的成功,核心是菜單“變與不變”的進化。
早期傳統(tǒng)菜單無拌面、蒸餃,20世紀90年代后,受福州“清湯面店”啟發(fā),逐步形成扁肉、拌面、燉罐、蒸餃的“老四樣”標準化菜單,奠定連鎖基礎。
后來又融入各地口味,加入蓋澆飯、炸醬面等,品類達240多種,63種成“福建名小吃”,39種成“中華名小吃”。
從昔日逃標者經營的夫妻小攤,到如今不斷迭代升級的新式餐飲店,沙縣小吃正逐步擺脫“臟亂差”的刻板印象,蛻變成新的模樣,展現全新風采。
這樣熟悉又陌生的沙縣小吃,你還愿意光顧嗎?它的發(fā)展路徑,也為其他餐飲品牌提供了寶貴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