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不知道吃啥的時候,我就會去遇見小面吃,上菜快、品類多,有面有飯還有小吃。
遇見小面,這個從廣州體育東橫街起步的小店,在短短十年間成長為擁有380家門店、年入11.5億的行業(yè)巨頭。在今年4月15日遞交了招股書,并在昨天10月15日更新招股書。如若成功上市,那么“中式面館第一股”將出現(xiàn)。
走在廣州街頭,總感覺三步一個麥當勞,五步一個遇見小面,翻看招股書發(fā)現(xiàn),這不是錯覺。
截至2024年底,遇見小面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的門店數量為288家,門店依然集中在廣東省內。截至2024年末,380家門店中廣東省內有250家,占比超65%。其中,廣州有117家,深圳82家,佛山32家。
這種“大本營依賴癥”背后,是遇見小面異地擴張的步履維艱。2024年,其省外新店日均銷售額較廣東門店低15%,長三角和華北市場分別被馬記永、和府撈面等品牌以25%的市占率封鎖。
高增長故事
開了十年的連鎖面館品牌遇見小面,在招股書中講了一個“從一線到‘下沉’,從直營到加盟”的高增長故事。
2022年~2024年拓店超200家,營收從4.2億元增加到11.5億元,三年翻了近三倍。然而翻看招股書發(fā)現(xiàn),遇見小面陷入了單店盈利下滑和增長模式困境。
首先,遇見小面的收入增長邏輯可能是“以價換量”,用低廉的價格留住顧客,2022-2024年,遇見小面的訂單平均消費額分別為36.1元、34.0元、32.0元,逐年下降。
客單價下降會直接影響單店盈利,為了擁有足夠的客流量來“對抗”客單價下降的損失,遇見小面的策略是多開店。
2022年底,遇見小面的門店數量為170家,到2023年底增長至252家,2024年底更是達到360家,年復合增長率為45.5%。
在此策略下,遇見小面的日均銷售額從2023年的1.39萬元降至2024年的1.24萬元,相當于每單讓利4元,單店日收入縮水1500元;
2024年同店銷售額同比下滑4.2%,說明145家老店,平均一家店2024年比2023年少收入21萬。
更值得關注的是,遇見小面不但在二三線城市賣得不太好(同店銷售額同比下滑0.4%),占GMV=大盤81%的一線及新一線城市門店,同店銷售額下滑更明顯(同比下滑5.1%)。
這意味著,遇見小面過去三年營收平均一年增長六成以上,多是加速開新店帶來的。曾經關注該賽道的投資人李牧表示,相比追求開店速度,品牌更需要關注單店模型健康度。
此外,快速擴店還引發(fā)了資金問題,近幾年遇見小面的負債水平出現(xiàn)急劇膨脹。根據招股書披露的信息,2022-2024年,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95.8%、93.6%和89.9%,長期維持在90%左右的高水平。
從負債結構看,其中70%以上的負債都是租賃相關負債,而在資產中,租賃資產的占比也維持在60%左右。由此可見,以自營模式為主的經營方式,直接導致了公司較重的資產結構,是其資產負債率持續(xù)高企的根本原因。
賣面與加盟誰更賺錢
翻看更新后的招股書,2025年上半年,遇見小面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7.03億元,同比增長33.8%;經調整凈利潤5217.5萬元,同比增長131.56%。
回顧一下,過往財務表現(xiàn),2022年至2024年實現(xiàn)收入分別為4.18億元、8.01億元和11.54億元,其中2023和2024年分別同比增長91.5%和44.2%。2022年利潤為-3597.3萬元,2023年實現(xiàn)扭虧為盈,年內利潤為4591.4萬元,2024年利潤為6070萬元,據計算凈利同比增超三成。
那么遇見小面是怎么扭虧的,是靠賣面還是開加盟?
從收入結構來看,直營店是基本盤,2023年、2024年的收入占比都超過80%。
但看成本結構,食材(原材料及耗材)、人工(員工)、房租(使用權資產折舊)三項加起來幾乎“吃掉”了近九成的收入。其中,食材占四成,人工占1/4,房租占兩成。
直營雖然扛大旗,但屬于重資產模式,依賴這種重資產的單店模型是它此前虧損的原因之一。
所以,加盟應運而生,收入(即特許經營收入)增速快、成本低。未來雖計劃擴加盟“減負”,但品控與管理難題隨之而來。
不過,遇見小面在招股書中展示的是“兩條腿走路”——“賣面賺流水,加盟賺利潤”。直營店通過規(guī)?;N售面條,主要承擔品牌占位市場的角色;加盟模式以輕資產模式賺取特許費與食材差價,成本可控,利潤率更高,是利潤增長的核心。
品牌信任危機
在港交所招股書字里行間,遇見小面渲染的是“增長奇跡”。
但在監(jiān)管記錄與社交媒體中,卻浮現(xiàn)出令人不安的食品安全陰影。2024年6月,北京市海淀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對其門店通報指出“兩個責任落實不到位”;11月,東城區(qū)市場監(jiān)管部門又發(fā)現(xiàn)其門店“未保持經營環(huán)境整潔”,兩次被明確依據《食品安全法》處罰。
消費者社交平臺的投訴更為尖銳:“兩人同食后上吐下瀉”,“鍋底里咬出小石子”,“常年會員吃完還腹瀉”——這些并非個例。
打開黑貓投訴,搜索遇見小面出現(xiàn)235個關鍵詞條,其中不乏“酸辣粉里有蒼蠅”“鹵肉飯有異味”等投訴。
盡管公司方面或已提供相關進貨證明,但隨著門店急速擴張,食品安全標準難以均衡覆蓋的管理風險已愈發(fā)顯現(xiàn)。
此外,遇見小面還上演過一場“掏空式分紅”。
早期遇見小面得以迅速擴張,離不開資本的加持。遇見小面先后獲得九毛九、弘毅投資、碧桂園創(chuàng)投、喜家德水餃創(chuàng)始人高德福等累計超3億元注資,2021年B輪后估值達30億元。
從股權結構來看,淮安創(chuàng)韜是遇見小面的最大股東,持有約49.04%的股份。在遇見小面的融資歷程中,碧桂園的參與備受關注。從天使輪融資到碧桂園連續(xù)出資,遇見小面共計融資2億元,其中碧桂園合計出資1.34億元。除了碧桂園,九毛九旗下公司也入股遇見小面,通過兩輪注資獲得了6.5%的股份。
盈利后,遇見小面迅速向股東派發(fā)股息,2023年派息1950萬元,2025年3月繼續(xù)派息1470萬元,累計派息超3400萬元,相當于同期凈利潤總和的48.6%。
但公司盡管經歷了8輪融資,但卻并非“財大氣粗”。2024年末,遇見小面短期借款為5000萬元,現(xiàn)金為4219萬元。現(xiàn)金流量表顯示,2022年和2023年,遇見小面分別從銀行借款3539萬元和2512萬元。雖然銀行借款利息不多,但租賃支付的利息不少。2022-2024年,遇見小面的財務成本占到了利潤的45%以上。
在現(xiàn)金流緊繃、負債率高企的背景下,遇見小面的“掏空式分紅”也引發(fā)市場對其資本運作邏輯的質疑——這種操作究竟是在回報股東,還是為Pre-IPO投資者套現(xiàn)鋪路?
在港交所審查日益趨嚴、投資者對盈利質量與治理結構愈發(fā)敏感的今天,遇見小面如果不能理順擴張節(jié)奏、建立食品安全防線,恐難真正贏得資本市場與消費者的“雙重信任”。
“第一股”不是終點,而是一場更高標準的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