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唐代文學,就繞不開一個人,這個人叫韓愈。后來的大文豪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里給了他一個極高的評價,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說韓愈的文章,憑一己之力扭轉了東漢以來八個朝代華而不實的文風,他的思想學說,匡扶了當時有些偏離的社會思潮。
因為這份巨大的貢獻,韓愈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更被后人譽為 “百代文宗”。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我相信只要上過學的朋友,都曾在語文課本里見過一句話,甚至還會背誦。它就是出自韓愈名篇《師說》里的核心觀點:“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不就是說老師的職責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惑嗎?但咱們得把這句話放回韓愈那個時代去看,才能體會到它的分量有多重。
在唐代,社會上有一種不太好的風氣,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什么意思呢?就是當時的貴族和讀書人,普遍覺得拜老師是件丟人的事,你要是說誰是誰的老師,誰是誰的學生,大家還會聚在一起嘲笑你。
他們覺得學習嘛,自己看看書就行了,何必拉下臉去請教別人呢?
就在這樣一種社會風氣下,韓愈站了出來,旗幟鮮明地寫下這篇《師說》。他重新定義了“老師”的職能。
“傳道”,是第一位的,老師不僅僅是教你知識,更是要幫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傳承圣賢的大道。其次才是“授業(yè)”,教授具體的知識和技能。接著“解惑”,在你遇到想不通的問題時,為你指點迷津。
這三個層次,由高到低,構建了一個理想的師生關系和教育模型。
韓愈還進一步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意思是說,學問面前人人平等,誰懂得多,誰就是老師,跟年齡、地位都沒關系。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在另一篇名作《進學解》中,給所有求學上進的人,留下了一句如同警鐘長鳴般的箴言,那就是: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學業(yè)或事業(yè)的精通,在于勤奮,而荒廢呢,則是因為貪圖玩樂;德行的養(yǎng)成,在于深入的思考,而敗壞呢,則是因為隨波逐流。這句話分了兩層,前半句講“做事”,后半句講“做人”,合在一起,就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則。
無論是古代“懸梁刺股”的蘇秦 ,還是近代“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的魯迅,他們成就的背后,無一不是日復一日的勤勉。天賦或許決定了你的起點,但勤奮卻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而“行成于思,毀于隨”則是說一個人品德的建立,需要獨立思考,明白是非對錯,并以此為準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而最可怕的是什么呢?是“隨”,是盲從,是別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完全放棄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了思想的內核,人就像水里的浮萍,風往哪邊吹,就往哪邊倒,最終迷失自我,甚至走上錯誤的道路。
所以韓愈告訴我們,勤奮的雙手和思考的大腦,二者缺一不可。
一個只知道埋頭苦干卻從不思考的人,可能會成為一個好的工匠,但很難成為一代大家。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好了,咱們前面說了,要勤奮,要思考,這都是在強調個人的主觀努力。但是不是只要我們足夠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呢?韓愈用他那雙洞察世事的眼睛告訴我們,可能還不完全是。
在著名的《馬說》里,他留下了一句流傳千古的感慨:“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世界上先有了善于相馬的伯樂,然后才有了日行千里的寶馬。千里馬其實經常有,但能識別出千里馬的伯樂,卻不常有。一匹再好的馬,如果遇不到伯樂,它可能就是“駢死于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樣,在馬廄里默默無聞地老死。
我們身邊是不是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能力出眾,兢兢業(yè)業(yè),就像那匹“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的千里馬,吃得很多,干活賣力,但領導就是看不到他的潛力,只是把他當普通員工來用。
最后,這些“千里馬”要么心灰意冷,變得平庸,要么選擇離開,另尋“伯樂”。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韓愈作為一代儒學宗師,他思想的核心,始終離不開“做人”,也就是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在他的《原道》一文中,他引用并闡發(fā)了儒家經典《大學》里的思想,提出了一個修身的路徑圖:“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想要修養(yǎng)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觀念,也就是“正其心”;而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又必須先要讓自己的意念變得真誠,也就是“誠其意”。
這是一個由內而外、層層遞進的修養(yǎng)過程。
這和我們平時說的“要做好事,先做好人”道理相通,但韓愈把它講得更根本。
他認為,一切外在行為的善惡,都源于我們內心的念頭。一個人的心如果本身就是歪的、邪的,那么他做的事情,即使表面上看起來不錯,其動機也值得懷疑,很難真正長久地堅持善行。
而心的端正,又來自于念頭的真誠。你是不是真的想成為一個好人?你是不是發(fā)自內心地認同那些美好的品德?
這是一種向內求索的功夫,是所有外在成功的堅實地基。一個內心真誠、思想端正的人,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能站得穩(wěn)、行得正。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在哪里。對此,韓愈在寫給好友張籍的詩《調張籍》中,寫下了: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
“蚍蜉”就是一種大螞蟻。這句話的畫面感極強:一只小小的螞蟻,妄想去撼動一棵參天大樹,這實在是太可笑了,太不自量力了。
當時韓愈寫這首詩,是在和朋友開玩笑,說另一個詩人李白和杜甫的詩歌成就就像泰山一樣無法撼動,而有人想挑戰(zhàn)他們,就像這撼樹的螞蟻一樣可笑。
后來,這句話就演變成一個成語,用來形容那些力量微小卻不自知,妄想挑戰(zhàn)強大對手的狂妄之徒。
在行動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當然,這也不是讓我們畏縮不前。螞蟻雖然撼不動大樹,但它們可以團結起來,搬走比自己重得多的食物。
關鍵在于找準自己的定位,做自己能力范圍內最有效的事。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談到認清現(xiàn)實和挑戰(zhàn),恐怕沒有誰比韓愈本人更有發(fā)言權了。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風順,反而充滿了坎坷與波折。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諫迎佛骨事件”。當時,唐憲宗要將一節(jié)據說是佛祖的指骨迎入宮中供奉,舉國上下都陷入一種狂熱的崇拜之中。韓愈作為儒家的堅定捍衛(wèi)者,冒著殺頭的危險上了一道《諫迎佛骨表》,痛陳其中的弊端。結果龍顏大怒,韓愈被一貶再貶,直接貶到了八千里外的潮州。
在被貶離京,途經陜西藍田關的時候,面對蒼茫的天地和未卜的前途,他寫下了一首沉郁悲壯的詩,其中兩句成為了他人生困境最真實的寫照:“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放眼望去,層層烏云籠罩著秦嶺,連家鄉(xiāng)的方向都看不見了;漫天大雪堵塞了藍田關口,連胯下的馬兒都再也無法前進一步。
前路是渺茫的,后路是斷絕的,內心充滿了迷茫、凄苦與絕望。
但也正是在這種極端的困境中,我們看到了他性格中堅韌不拔的一面。即使“馬不前”,他人最終還是到達了潮州,并且在那里興修水利、驅除鱷魚、發(fā)展教育,做了大量實事,深受當?shù)匕傩諓鄞鳌?/p>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一個偉大的人,內心世界一定是豐富多彩的。他既有“文起八代之衰”的宏大氣魄,也有面對強權“匹夫而為百世師”的凜然風骨,同時,他還有一雙能夠發(fā)現(xiàn)生活中細微之美的眼睛。
在一首題為《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的小詩中,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極具神韻的早春圖景: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這兩句詩寫得實在是太美了。京城的大街上,飄灑著蒙蒙細雨,那感覺,就像牛油一樣細膩、潤滑。遠處的草地,隱隱約約能看到一片淡淡的青色,可當你興沖沖地走近了想看個仔細,卻發(fā)現(xiàn)那青色仿佛消失了,腳下還是枯黃的土地。
從這句詩里,我們能讀到什么智慧呢?我想,這是一種熱愛生活、體察入微的能力。
一個人,無論經歷了多少風雨,遭受了多少磨難,只要他還能被一場春雨、一抹草色所打動,那么他的內心就一定還是柔軟和充滿希望的。
韓愈在官場沉浮,屢遭貶謫,但他沒有因此變得憤世嫉俗、心如死灰。
結語
這些句子雖然寫于一千多年前,但其中蘊含的關于教育、奮斗、處世、修身、逆境、審美的智慧,至今讀來,依然能與我們的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
希望今天分享的這七句話,能給大家?guī)硪恍﹩l(fā)。當我們感到迷茫時,不妨想想“師者”的指引;當我們想要懈怠時,不妨用“業(yè)精于勤”來鞭策自己;當我們懷才不遇時,不妨用“伯樂”的故事來寬慰和激勵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