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家有三寶。
說起來,我養(yǎng)娃一直挺“佛系”的,我不是那種會狠狠“逼孩子”的媽媽。
在我看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尊重與理解,而不是被過度干涉。
其實孩子本身就有很強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他們眼里有光,心里有熱情。
所以在陪伴三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學會了抓重點。
事實證明,只要父母能把幾個關鍵點守住,孩子就能在屬于自己的節(jié)奏里,自然、健康、穩(wěn)定地成長。
1
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力
在荷蘭,小學幾乎沒有家庭作業(yè)。
開學初老師開家長會時,唯一強調的就是要每天陪孩子讀書,哪怕每天只有 15 分鐘,堅持下去也能帶來驚人的變化。
孩子還不識字時,自然就由父母讀給他們聽;慢慢有了基本的閱讀能力,就鼓勵孩子們大聲朗讀出來。
當文字被念出口時,視覺、聽覺和語言表達中樞會同時被激活,記憶效果比默讀高出 30% 以上。
剛開始孩子可能讀得磕磕絆絆,沒有關系,也沒必要過度糾正。
重要的是每天堅持,讓他們在朗讀中逐漸熟悉語言結構,培養(yǎng)語感和節(jié)奏,進而提升表達能力。真正的閱讀力,正是靠日復一日的點滴積累而成的。
只是,想讓孩子愛上讀書,父母必須先以身作則。
如果我們自己在一旁刷手機,卻要求孩子安靜看書,他們多半也坐不住。
自從我們把孩子的玩具全部搬回房間,只在客廳留下書本后,孩子們看書的頻率和自覺性都變高了。
每天晚飯后,他們會很自然地挑一本書,安靜地閱讀,而我和隊友也各自捧著書陪伴在旁。
讓孩子們在文字里長大,養(yǎng)出閱讀力,讓他們一生與書為友。
2
運動是成長的根基
前幾天和朋友聊天時說到荷蘭小學下午兩點就放學了,她立刻好奇地問這么早放學,孩子們要做什么
我跟她說,這里的孩子別提有多幸福了,放學后書包一丟,就跑出去玩了,壓根不知作業(yè)為何物。
補習班和課后班是幾乎沒有的,唯一有的就是跟運動有關的興趣班。
在他們看來,孩子還小的時候,沒有什么比他們的運動和健康來得重要,這是一切的基礎。
這個理念,值得我們反思。
如今我們的孩子背負了太多學習壓力,父母恨不得把他們的所有時間都用在刷題、提升成績上;甚至不惜犧牲掉運動、放松和休息的時間。
結果呢?孩子的學習時間雖多,成績卻不見得更好,反而出現抗拒心理,越學越煩。
其實孩子學不進去,并不是因為學得不夠,而是因為大腦被“卡住”了。
而運動,恰恰是幫助孩子“解鎖大腦”的關鍵。
運動時,全身的細胞被激活,血液流向大腦,促進神經元的生長與連接,讓大腦處于一種“高燃”狀態(tài)。
這樣一來,反應更快,專注力更持久,學習效率自然水漲船高。
同時,運動還能促進多巴胺和內啡肽的分泌,讓孩子心情愉快,在愉悅的狀態(tài)下,學習動力才會更強。
所以,與其死盯著孩子的學習進度,不如先讓他動起來。
每天放學后,盡可能抽出至少半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踢球、跳繩、騎車、跑步,哪怕只是在樓下奔跑幾圈,都比一直坐著有效得多。
3
保障充足睡眠
之前我在文章里提到,我們家三個孩子每天晚上 8 點前就上床睡覺,很多人聽了都覺得不可思議。
但其實,在荷蘭這幾乎是大多數家庭的日常。
小學階段,也就是12歲之前的孩子,差不多都在 8 點半前入睡;到了初高中,也很少超過 9 點半。
早睡,也一直是我們家的文化。
想要孩子有足夠好的精神狀態(tài)去學習,睡得足是一個關鍵。
別說孩子,就連我們成年人一旦沒睡好,第二天都會昏昏沉沉、效率全無。
對于正處在大腦和身體高速發(fā)育期的孩子來說,缺覺的影響就更嚴重了。
孩子直接的表現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wěn)定,甚至有孩子因此被誤認為是“多動”或“不配合”,其實都是因為睡眠不足導致的。
可現實中,寫作業(yè)寫到十點、十一點甚至更晚的孩子比比皆是。
很多家長把“寫完作業(yè)”擺在“睡好覺”之前,卻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晚上 9 點到 11 點,是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的黃金時段,這對孩子的身體發(fā)育和記憶鞏固至關重要。
換句話說,如果孩子每天都在透支這段黃金時間,長遠影響比一兩次作業(yè)沒做完嚴重得多。
所以,當作業(yè)實在多到完成不了時,不妨試著和老師溝通,調整節(jié)奏,而不是一味犧牲孩子的睡眠來趕進度。
畢竟,一個睡足覺的孩子,才能精力充沛地面對第二天的挑戰(zhàn)和任務。
4
別忽視語言啟蒙的關鍵
我們家三個孩子從小就在中文、荷蘭語和英語的多語言環(huán)境里成長。
剛開始,他們三種語言的表達能力都比不上只接觸單一語言的同齡人,這讓我一度有些擔心。
所以,那時我不敢貪多,只要求他們把中文和荷蘭語學好,至于英語,就采取“放養(yǎng)”的方式。
我們能做的,只是每周帶他們去英文 JH,平??纯从⑽碾娪昂蛣赢嬈?/strong>
沒想到,在日復一日的積累中,他們的英語突然“開竅”了。
看到兒子自如地和小伙伴用英語暢聊,我都覺得不可思議。
從那之后,我更意識到從小給孩子做語言啟蒙的重要性。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同時接觸多種語言會混淆,甚至影響母語發(fā)展,其實這個擔心是多余的。
語言學研究早已證實,雙語甚至多語環(huán)境中的孩子,大腦會自動形成語言切換機制,不僅不會影響語言,還能讓他們的認知更靈活、反應更快、整合信息的能力更強。
對低齡孩子來說,重點不在于能不能馬上“說出來”,而在于能不能先“聽進去”。
語言的學習,其實就是在大量的輸入和沉浸中自然發(fā)生的。
即使父母本身不會外語,也沒關系。我們能做的就是善用資源,為孩子營造一個語言環(huán)境。
在玩耍、做手工或玩玩具時,在旁邊放英文兒歌、英文故事或動畫片。
雖然一開始他們似懂非懂,但大腦一直在悄悄吸收和存儲。
語音語調的感知力,就是這樣在潛移默化的浸潤中打下基礎的,為未來的學習鋪平道路。
5
給孩子留白時間
父母都想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推孩子一把,抓住一切可能性來提升他們。
于是便把孩子的時間排得滿滿當當,放學或者周末的時間都被補習班、興趣班、才藝訓練和體能課填滿;
以至于孩子們根本沒有思考、想象和獨處的空間和時間。
《少年厭學》一書中有一句話:目前應試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太滿,幾乎沒有父母會給孩子留下一些“留白”的時間。
但其實,留白時間對一個學生來說意義非凡。
在這段時間里,孩子才會開始思考:“我為什么要做這個呢?我的動機是什么?我真正喜歡的是什么?”
然而,超強度的學習早已過度擠占孩子們的時間,讓他們來不及思考就被推著往前走,慢慢被消磨的還有他們的好奇心和內驅力。
真心建議父母,不要把孩子的每一分鐘都安排好。
每天留出至少半小時的“無干預時間”:不打斷、不指導、不插手,讓孩子自己去安排。哪怕只是翻翻角落里的舊玩具、涂涂畫畫,或者靜靜地發(fā)會兒呆。
正是在無所事事的時刻,孩子們的大腦才有時間整合信息、產生新點子和孕育創(chuàng)造力。
所以,不必焦慮孩子一時沒事做,允許他們在生活里留一點空白,也許正是這些空白,幫助孩子慢慢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6
卷孩子不如卷父母
育兒,其實是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長的一個過程。
與其一味地雞娃,不如先把自己打磨成一個持續(xù)成長的人,成為孩子的榜樣才是更有說服力的。
父母確實是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成為一個更好的父母。
哪怕像我這樣,已經有三個孩子,也常常覺得自己的知識儲備還遠遠不夠。
因為孩子在不斷長大,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會帶來全新的挑戰(zhàn)。
我不可能用對待 4 歲孩子的方式,去應對 8 歲的孩子;哪怕是同齡的孩子,也因性格不同而需要完全不同的應對方式。
如果只是刷短視頻、收藏幾句育兒金句、盲目照搬別人家的方法,很容易走彎路。
父母更需要做的是持續(xù)學習,真正有效的育兒方式,不會一蹴而就,而是在學習、試錯、反思中慢慢打磨出的;
這來源于父母對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深入理解,最終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教育體系。
教育的本質,是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
父母的成長速度,決定了孩子的成長上限。
一個有覺知、持續(xù)進化的父母,比任何補習班、興趣班都更有力量。
當你逐漸建立起清晰的判斷力和方法論,就不容易被“別人家的孩子”牽著走,也更能溫和、堅定、穩(wěn)定地陪伴孩子,走好屬于他自己的那條成長之路。
7
愿我們都能放下盲目焦慮,走出跟風內耗,用智慧和溫柔,陪孩子走出屬于他自己的路。
瑞秋
-瑞秋好物推薦-
?在家學英語,就用小狐貍App,讓孩子愛上英語。
?治愈系繪本《猴子和鼴鼠看世界》。
?豆瓣評分9.4的科普繪本《工作細胞》,輕松了解身體的神奇奧秘。
?家有恐龍迷的千萬別錯過《重返恐龍世界》。
我是瑞秋,坐標荷蘭,5口之家
分享與三娃同行的所思所想
婚姻愛情 | 信仰生活 | 自我賦能
獨立帶娃 | 親子成長 | 極簡育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