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沈巍法國行的聯(lián)系方表示,沈巍如果成行,必須由單位出具證明,但正是這一點卡住了流程的進程,因為之前聯(lián)系時,沈巍不可能到單位去求告出具證明。
9月24日,沈巍在回答是否回到單位請求出具證明時,他明確表態(tài)不可能:“不可能去找單位的。因為我的一生不會因為一個法國而改變。這不是我擺架子,我雖然是一個弱者,但是單位30多年沒跟你搭過一句話,卻叫我去主動去找,我就認為是莫名其妙了?!?/p>
沈巍愛法國,更愛自己的尊嚴。這基本可以視著一直以來沸沸揚揚的法國之行,滑入到泡湯狀態(tài)了。
法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相當深遠。
8月13日,沈巍在談及法國行的憧憬的時候,這樣說及了緣由:
——去法國,主要原因是因為法國這個國家,實際上對世界的近代進程的影響是很大的,或者我們有些人是坐享其成而不知道這是從法國過來的,那么, 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嘛。另外,法國的藝術(shù),是世界最頂尖的嘛,我們在中國總是說吳冠中、徐悲鴻、林風(fēng)眠啊,不知道他們都是吃過法國的營養(yǎng)過來的,還有我們越是發(fā)達,越要向世界學(xué)習(xí)?!?/p>
法國文學(xué)對中國文學(xué)的影響,可以說是僅次于俄蘇文學(xué)。從筆者的個人角度來看,中學(xué)時代,我對外國文學(xué)很是抵觸,覺得譯文體語言拗口,表達生硬,讀起來很不爽,直到讀到了《悲慘世界》之后,才徹底被外國譯文體征服,從此涉入到外國文學(xué)的密集的叢林中,一發(fā)不可收。
沈巍曾談到法國兩位對中國文學(xué)影響最大的作家:
——像雨果在中國的影響,超過巴爾扎克,當年,七幾年,恢復(fù)中外文學(xué)交流的時候,雨果的作品是在書店里面,但巴爾扎克的作品就那么幾本,就是傅雷譯的那幾本,《歐也尼葛朗臺》,實際上不是,他的作品反映的范圍太廣?!?/p>
可以看到沈巍非常喜歡巴爾扎克,這是因為巴爾扎克對人心的剖析鋒芒是相當精準而尖銳的,而沈巍引得人們嘆為觀止的“世事洞明”,多多少少也受到巴爾扎克“冷眼看世界”的影響,尤其是巴爾扎克小說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人物“伏脫冷”,可以說是一個看透人世險惡的神一樣的人物。
沈巍曾經(jīng)說過:他在流浪的時候,買過一套《人間喜劇》全集,缺少一本,打三折,目前的版本最好的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沈巍雖然對中國文化了解頗深,但他的骨子里,正像魯迅一樣,對中國文化多含著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魯迅力挺的是外國文學(xué),魯迅在介紹寫作秘籍的時候,也告誡青年人,要少讀中國書,多讀外國書,因為魯迅認為中國的書,是死的書,而外國的書,是活的書。
所以有人說沈巍是崇洋媚外,但是八十年代的受教育的人,都會受到國門敞開、西方文化蜂擁進入中國都要實驗一個遍的大潮的波及,形成與改革開放主體文化潮流相合拍的看法與認知。這一點來說,可以看出沈巍基本觀念是與主流基調(diào)同頻且同步的。
在提及法國文學(xué)的時候,沈巍特別提及了一位法國詩人蘭波。
對于中國人來說,這位法國詩人,真的影響力很是微弱。
沈巍也指出了這一點:
——他在我們中國過去,夏多布里昂傳到中國的時候,蘭波僅僅是介紹,但最近呢,《蘭波傳》翻譯到中國來了?!短m波詩選》也譯到中國來了。都是精裝本了?,F(xiàn)在的人很幸運,閱讀的含金量特別高,但是閱讀的興趣減退了,沒有人像過去那樣認真地讀這種書。
我本來想買的。但看到價格挺貴,一般來說,都是四五十元。但是至少有一點現(xiàn)在的人能知道有這么一個人。過去這個人是誰都不知道的,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開放性與包容度?!?/p>
我們注意一下,蘭波的各種作品集,在中國有多種版本,但說實話,這種詩集,在中國的讀者幾乎是鳳毛麟角。
我把蘭波的作品集,稍作羅列:
《蘭波詩全集》,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蘭波作品全集》,東方出版社,2000年版。
《彩畫集:蘭波散文詩全集》,王道乾翻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
《蘭波作品全集》,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
《蘭波詩歌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年版。
中國幾個大出版社,都加入了對蘭波作品的出版之中,但是,能耐心讀下去的讀者又有幾個?但這其中就有沈巍。
下面是沈巍與法國之行聯(lián)系人談及蘭波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沈巍也喜歡八卦,對蘭波的曲折人生,有著他的探幽索微的好奇:
——還有像蘭波,我到今天搞不懂,他是那個方面的人(同性戀),是怎么看上年齡比他大那么多的人,他為什么不找一個與他相同年齡的人。蘭波長得很漂亮的。
(括號內(nèi)均系法國之行聯(lián)系人插話:蘭波的經(jīng)歷是比較曲折 ,他的爸爸本來是參軍的,在那個年代里,他爸爸出去之后就再也沒有回來,他媽媽也被稱為活寡,在16歲的時候,認識了魏爾侖,他們兩個就墜入愛河了,但是當時魏爾侖是有老婆的,而且已經(jīng)結(jié)婚了)。
我看過那個圖片,反正按照中國人的審美觀,好像認同蘭波,而不認同魏爾侖的樣子,他的胡子,法國人喜歡很長。(魏爾侖的晚年也很可憐的,)最后是魏爾侖拋棄他,這是很奇怪,按理說,應(yīng)該是蘭波拋棄魏爾侖。
(但是,最后在德國柏林的時候,他們有一場爭吵,魏爾侖開槍打傷了蘭波的右臂,然后魏爾侖被抓了起來,出來之后,他們兩人最后一次相見以后,蘭波發(fā)表了最后的《地獄之火》的一個章節(jié),說他跟魏爾侖在一起的那幾年。他最著名的《杜埃手記》給了他朋友,是想讓他銷毀的,但是那個人認為22首詩集是值得發(fā)表的,發(fā)布的時候,蘭波已經(jīng)去世了。)——
這是沈巍在八卦時提到的蘭波的人生跌宕之處,但在正規(guī)的出版物中,蘭波還有著參加巴黎公社的經(jīng)歷。
下面,我們截圖《外國文學(xué)家小傳:第2分冊》(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幫助我們了解當年對蘭波個人經(jīng)歷是如何認定的:
我們選擇傳記中被譽為革命文學(xué)的《第讓娜-瑪利亞之手》,來看一下這位詩人的現(xiàn)實主義風(fēng)格的作品:
蘭波的傳奇人生,曾經(jīng)在1995年拍成電影《心之全蝕》,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扮演蘭波,1998年,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出演《泰坦尼克號》一舉出名。蘭波是小李子三年前的作品。沈巍應(yīng)該看過這部電影。
那么沈巍對蘭波關(guān)注與好奇的動力是什么?
我們可以從彭暉著《西非法語詩歌中的雙重文化:以桑戈爾、烏·塔姆西和塔蒂·盧塔爾為例》(光明日報出版社,2021年9月版)中提及蘭波的相關(guān)章節(jié),一窺沈巍從法國詩人的經(jīng)歷中,獲取了什么樣的共鳴:
——一是缺乏親情。
蘭波自幼在家庭中體會到受壓抑的痛苦?!皣烂C勤勞的母親過多承擔了父親的角色,失去了母性的溫柔,使得蘭波對母親無法親近起來,時時刻刻想著遠離。母親以及女性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他的詩歌中,借以表達其痛苦和感受。”蘭波父親在他六歲時離開家庭,由于父親的拋棄,他的一生充滿沒有父親的恐懼并且一直在尋找著父親,“從詩歌中,在生活里,父親的替代者不斷出現(xiàn),似乎在某種特定的時間或背景下填補了些許失去父親的遺憾,但實質(zhì)上卻是更深刻的痛苦”。
可以說他的人生是一段逃離母親和尋找父親的旅程,他的詩歌也滲透了這段旅程中的辛酸與苦痛。正如他在第一首公開發(fā)表的詩《孤兒的新年禮物》(Les étrennes des orphelins)中寫道:
冬日清冽的寒風(fēng)穿堂入室,
吹來一陣悲涼的寒氣!
這時人們才發(fā)覺,屋里似乎缺少了什么……
——這兩個孩子沒有母親,
沒有甜甜微笑、脈脈含情的母親?
這里的孩子沒有母親,在詩人的想象中,他們的母親是一位有“甜甜微笑,脈脈含情”的母親。沒有母親的存在,而“父親在很遠的地方”,原本溫暖幸福的家變成了“一個苦澀的嚴冬里冰雪封凍的巢”。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雖然詩人的母親仍在身邊,但他無法從強勢又冷酷的母親身上得到想要的溫暖,他強烈地渴望母親關(guān)愛卻屢遭拒絕。他缺少的是一位溫柔、笑容可掬的母親,自己的家也如同詩中兩個失去母親的孩子的家那樣冰冷、令人絕望。“沒有父母,沒有爐火,沒有鑰匙”“沒有親吻,沒有甜蜜的驚喜”。
詩人亦能感受到失去母親的孩子內(nèi)心的悲傷,或者說這正是蘭波內(nèi)心的寫照,是一種自悲自憐。
二是隔膜愛情。
蘭波對母愛的渴望化作對女性的渴望,而對女性的渴望最終也走向了憎惡,在不少涉及女性的詩歌中,他清楚地表明了這種態(tài)度,女性最終呈現(xiàn)的是負面的形象。例如在《我的小情人》(Mes petites amoureuses)中,他直言不諱,道出他對“小情人”的恨意:“哦,我的小情人/我恨透了你們!/在你們丑陋的前胸,/掛著痛苦的傷痕!”在《仁慈的姐妹》(Les S?urs de charité)中,雖然前面的詩節(jié)描述了“青年”對“仁慈姐妹”的渴慕,但依然對柔美秀麗的女性進行了否定:
然而女性啊,盡管你滿心溫柔憐憫,
但你不是,永遠也不是仁慈的姐妹,
那盈盈秋波,陰影籠罩的美腹,
那纖纖玉指,美妙絕倫的雙乳,
全部都無濟于事。
三是耽于孤獨。
蘭波一直處于孤獨當中,他在詩歌中直接書寫孤獨,而“孩子”是他表達孤獨的一個突出的意象。他詩中的孩子多半是被拋棄的、孤獨的。
比如前面提到過的《孤兒的新年禮物》中的孩子,在新年這個本應(yīng)盡享歡樂的節(jié)日里,他們卻面臨著失去母親的凄涼:“他們冥思苦想,碧藍的大眼睛/默默滴落苦澀的淚水/他們喃喃自語:‘媽媽什么時候回來?’”在《童年》(Enfance)組詩的第一首中,第一個孩子的形象便是“沒有父母、沒有家園”的黃毛黑眼睛的寵兒,在組詩的第四首中,“我”更是化為“被拋在茫茫滄海的堤岸”的一個棄兒。
《驚呆的孩子》(Les Effarés)這首詩的主角是五個衣衫襤褸、滿身霜露的可憐孩子。這些孩子都是缺乏母愛關(guān)懷、深感孤獨的蘭波自我認知的體現(xiàn)。
因此,從沈巍對蘭波的關(guān)注,或多或少能夠洞觀到蘭波與沈巍的人生經(jīng)歷有著很多的吻合處,也正因為此故,沈巍從這位在中國文化界相對陌生的法國詩人的個人經(jīng)歷與作品里,找到了他的“知音符碼”。
沈巍的法國之行可能不能成行,但是,了解法國,并不一定就要到法國走一走,通過法國文化來感受法國的精神內(nèi)質(zhì),可能是一種更為可靠與有效的接近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