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為“江湖體”辯解時會說“為什么要學古人,王羲之的老師是誰?他學過古人嗎?”事實上,王羲之肯定也學過前輩的筆法,只不過他的成就最終超越了前人。王羲之得到過王廙、衛(wèi)夫人的指點,又從兩漢、魏晉南北朝留存下來的碑帖入手,勤加臨摹,將它們的筆法融為一體,最終自成一家。
這些年,隨著考古學的發(fā)展、文物修復技術的提高,很多漢代竹簡得以修復,而這上面的文字,真實展現(xiàn)了筆法最本真的狀態(tài),也讓世人了解到鐘繇、王羲之等大師用筆技法的“來源”,有學者將它們稱為“右軍之祖”。
漢簡書法有三大優(yōu)點:其一是字體多變,涵蓋篆、隸以及楷、行、草三體的雛形;其二用墨寫成、細節(jié)纖毫畢現(xiàn),相比于漢碑,漢簡更加細膩真實,可以看到書寫者用筆的狀態(tài);其三展現(xiàn)了宮廷與民間的書法風格,為我們理解魏晉南北朝書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像鐘繇的“小楷三表”、王羲之小楷《黃庭經(jīng)》《樂毅論》以及行草書,都能從這些漢簡中找到源頭。漢簡以實用書寫為根基,自然率真。筆畫簡勁中見靈動,起筆多側鋒斜入,不刻意調(diào)鋒,保留自然的尖鋒感,行筆提按幅度極小,收筆隨勢而為,橫畫末端或輕頓,或順勢帶出,豎畫收筆多懸針,比隸書的蠶頭燕尾更顯簡捷。
結字因形賦勢,大小錯落,字形高寬比差異顯著,中宮松緊自然,行距與字距隨機,遇筆畫舒展字則字距自然拓寬,形成“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視覺節(jié)奏。墨法因快速書寫顯自然層次。以濃淡不均為常態(tài),起筆蘸墨飽滿處筆畫濃重,行至筆鋒儲墨耗盡時,長筆畫末端自然出現(xiàn)飛白,飛白處纖維畢露。
鐘繇楷書的“古意”直接承襲竹簡筆法,起筆保留側鋒的自然感、結字的“欹正寬扁”與竹簡的隨機平衡一脈相承,打破了隸書的絕對端正。王羲之的行書則吸收了竹簡的連筆節(jié)奏與結字變化,“行氣貫通”的章法延續(xù)了竹簡“隨勢布白” ,甚至其筆畫的澀勁,也可見竹簡摩擦質感的轉化。
漢代竹簡書法的價值,在于以“非刻意的藝術”構建了書法的書寫性,摒棄了裝飾化的筆法,將實用需求轉化為藝術語言,為魏晉書法“尚韻”提供了范式。鐘繇“真書之祖”的定位、王羲之“書圣”的成就,其根基皆可追溯至漢代竹簡這種“率真自然”的書寫傳統(tǒng)。很多書家追求的“古意”“質樸”“寧率真毋安排”都可在漢簡中找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