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5月,曾經風光無限的吳佩孚在河南鞏縣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迫之中。此時的吳佩孚可以用敗走麥城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走投無路的他只能考慮進入四川,而要想去四川,就要獲得楊森的同意。自己和楊森之前有過情分,而此時他卻拉不下臉來求楊森讓自己進入四川,只能在發(fā)電報的時候反復斟酌,改了又改。
敗走麥城
當年吳佩孚有多風光,現(xiàn)在就有多落魄,曾經如日中天的玉帥,此時卻差一點就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了。對于吳佩孚來說,北邊是奉系,張作霖也死死的壓著自己,而南方的北伐軍又勢如破竹,自己腹背受敵,手底下就剩了這幾千人馬,何去何從,前途一片渺茫。
都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對于吳佩孚來說,只能三十六計走為上了,但是又有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那就是到底往哪兒走呢?
往北走是東北奉系張作霖的地盤,他和張作霖打了幾十年,就這么往北上去,且不說他老張愿不愿意接納自己,就算接納自己,他吳佩孚也拉不下這個臉來去做寄人籬下的事情。
然而,南邊就是勢如破竹的北伐軍,北伐軍和吳秀才可以說是有血海深仇,更不可能允許自己帶兵投奔過去,而且自己作為曾經統(tǒng)帥千軍萬馬的北洋名將,自己也絕不愿意和當初的對手合兵一處,他有自己的驕傲。
想來想去,對吳佩孚來說只剩下一條道路了,那就是率領著2000人馬進入四川,穩(wěn)住形勢之后再求發(fā)展而進入四川,首先要解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要獲得占據要塞之地楊森的同意。
死要面子活受罪
然而在給楊森發(fā)電報的時候,吳佩孚這幫人馬卻犯了難。發(fā)報員琢磨著用“懇請”還是“麻煩”,吳佩孚一把搶過紙筆,自己寫:“承蒙雅意,準予入川”。幕僚們你看我、我看你,都知道他這是死要面子,可誰也不敢說。明明是他們要求著人家楊森讓自己進入四川,但是吳大秀才偏偏說:承蒙雅意,人家楊森也沒邀請你呀!
到了半夜,吳秀才又對著燭火嘆氣道:“當年楊子惠(楊森)來求我,我給了他三千條槍;現(xiàn)在……”話沒說完,就咽了回去。他不是不清楚,這年頭的恩情最不靠譜,可除了這點體面,他手里還有點什么呢?
說起來,楊森也是知恩圖報的,當年吳佩孚讓自己在絕境中得以喘息,如今風水輪流轉,他也不愿意看見當年的恩主就此走入絕境,于是也答應了吳佩孚進入四川的請求。
然而到了四川,吳佩孚這2000人難過的日子才剛剛開始。這些人都受不了四川崎嶇坎坷的地形,有時候山高險峻,有時候道路狹窄。只容一人通過。騾馬拉著輜重,有時候還會跌下懸崖,行路艱難,而糧餉又消耗殆盡。很多士兵無奈之下,只能一邊行兵,一邊偷拿路邊百姓的糧食來果腹。
在這過程中,最讓吳佩孚難受的就是自己的秘書長張啟煌不幸遇難,在行軍過程中,曾經叱咤風云的玉帥竟然遭到了土匪的搶劫,而張啟煌為了保護吳秀才身中好幾槍,當時就去世了。吳佩孚抱著張啟煌的尸體痛哭不已,當年這位秘書長在保定學堂就跟著他,如今竟然最終落得這步田地。此時的吳秀才心中滿是悔恨,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在這絕境之中,吳佩孚所部的一些人眼見得前途無望,一部分人決定離開老吳的隊伍,選擇逃跑。而老吳的親兵決定去追時,吳佩孚卻都知道:“算了,讓他們走吧,反正跟著我也沒什么前途了,走了也不會被餓死了!”
而此時,成都的楊森正反復端詳著吳佩孚的電報,他知道此時的吳佩孚基本上已經是走上了絕境,再不對他進行幫助的話,再也見不到這位當年恩主了。而且此時楊森之所以想把吳佩孚迎到四川,也存著心思想要利用吳佩孚的威望聲勢來和劉湘進行了一番爭鋒,于是他便派人向吳佩孚所部送去糧餉,將他接到了成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