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在新能源汽車圈摸爬過的人都知道,如今的市場早已不是“卷”能形容的——說是“修仙煉化場”都不為過。
以前車企憑一個長板就能立足,現(xiàn)在得是“九邊形戰(zhàn)士”才敢露頭。
續(xù)航、智能、品控、服務樣樣不能差,還得賣得便宜。
就在行業(yè)多數(shù)人認為“千萬別進場”時,華為和廣汽聯(lián)手扔出了王炸,高端智能品牌“啟境”橫空出世。
網(wǎng)友直呼“這哪是進場,分明是要改寫規(guī)則”,而這一切的伏筆,早在幾個月前就已埋下。
這場震動車圈的合作,從來不是臨時起意,每一步都踩得又準又穩(wěn)。
2024年底,廣汽與華為悄悄簽署深化合作協(xié)議,當時沒人想到這會是行業(yè)“變天”的起點。
到了2025年1月,雙方團隊已實現(xiàn)合署辦公,華為的產品、營銷、財經等骨干直接駐場,與廣汽團隊同步推進工作。
這種“嵌入式協(xié)作”打破了行業(yè)里“技術方管技術、制造方管生產”的老規(guī)矩。
今年6月30日,廣汽董事長馮興亞專程趕往深圳見華為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兩人深入交流汽車產業(yè)趨勢、用戶需求和合作細節(jié)。
這場高層密會當時就引發(fā)猜測,有人說“肯定要搞大動作”,但沒人猜到力度會這么大。
9月成了“啟境時間”。
19日,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和馮興亞共同官宣啟境品牌,徐直軍明確表示要把啟境打造成高端智能標桿。
25日,啟境宣布任命劉嘉銘為CEO,這位擁有25年行業(yè)經驗的老將,曾把漢蘭達、凱美瑞打造成爆款,還讓廣汽豐田的反應速度提升四成。
26日,華為和啟境團隊就出現(xiàn)在吐魯番火焰山,共同測試新車在極端環(huán)境下的性能。
從品牌官宣到實地測試,僅用一周時間,這種效率在汽車行業(yè)里極為罕見。
華為在智能駕駛領域已深耕十年,累計投入超200億元,組建了8000人的研發(fā)團隊。
現(xiàn)在啟境全系搭載的乾昆ADS3.0智駕系統(tǒng),已實現(xiàn)“車位到車位”全場景覆蓋。
不用提前記路線,第一次去陌生停車場就能自主泊車,就算常停的車位被占,車輛也能自行尋找空位停放,這絕非其他品牌的“偽智能”可比。
更值得一提的是其生態(tài)優(yōu)勢,鴻蒙系統(tǒng)能讓車與手機、平板、家用智能家電無縫聯(lián)動。
說一句“回家”,車輛規(guī)劃路線的同時,家里的空調就會提前開啟,這種體驗在行業(yè)內獨一份。
廣汽則帶著28年的造車功底坐鎮(zhèn)。
從凱美瑞、漢蘭達到奧德賽,這些暢銷十幾年仍熱度不減的車型,早已證明其硬實力。
自主掌握沖壓、焊裝、涂裝等全流程工藝,造出的車故障率低,二手車保值率還高。
如今廣汽還將車型開發(fā)周期縮短至18個月,研發(fā)成本降低10%以上,再加上覆蓋84個國家的供應鏈體系,成本控制和品控都經得起市場考驗。
更關鍵的是,雙方的融合并非簡單“貼標”。
華為將IPD(集成產品開發(fā))流程導入啟境,從項目啟動就拉著技術、生產、銷售團隊共同研討:這款車賣給誰?用戶需要什么功能?成本控制在多少能被接受?
這種模式避免了“研發(fā)瞎折騰、銷售賣不動”的內耗。
同時,廣汽的工廠引入華為AI技術,品控和生產效率再上一個臺階,這套方案甚至成為全球制造業(yè)的標桿案例。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買車最犯愁的無非三件事,怕車企跑路、怕智能是花架子、怕老牌子跟不上潮流,啟境恰好把這三個坑全填上了。
先說怕跑路的問題,當前新勢力車企倒閉案例不少,花幾十萬元買的車,可能沒兩年就沒人負責OTA升級。
但啟境背后是華為和廣汽,前者一年研發(fā)投入近2000億元,后者年銷量超80萬輛,兩者都是真金白銀投入的股東,根本不存在“跑路”可能。
而且雙方都將啟境置于最高戰(zhàn)略級別,僅經銷商就有全國百強押注,這種底氣不是小品牌能比的。
再看智能體驗的實用性。
很多人試過所謂的“智能車”,高速路段還能正常使用,到了市區(qū)就失靈,泊車更是得自己動手。
而啟境的智駕系統(tǒng)已通過市場驗證,累計搭載量超100萬輛,用戶輔助駕駛里程總和達46.5億公里,還避免了271萬次可能發(fā)生的碰撞。
再加上廣汽的制造功底,即便技術再先進,也不會變成“中看不中用的板磚”。
最后是老車主的顧慮,不少開慣廣汽燃油車的人,覺得老品牌靠譜但不夠智能。
喜歡華為生態(tài)的人,又擔心新品牌造不好車。啟境正好中和兩者優(yōu)勢,保留廣汽的可靠基因,又裝滿華為的黑科技。
家里有漢蘭達的車主換車時,既能找到熟悉的質感,又能體驗智能升級,這種“無縫銜接”精準戳中用戶需求。
啟境的出現(xiàn),給整個行業(yè)敲響警鐘,以往的競爭邏輯已不再適用。
過去車企要么拼配置,比誰的屏幕大、雷達多;要么拼價格,搞低價戰(zhàn)。
但現(xiàn)在這些都成了基礎操作,啟境直接將競爭拉到生態(tài)加上品質的新維度。
華為的智能生態(tài)與廣汽的制造品質結合,形成了“別人抄不來的壁壘”。
那些還在糾結“要不要自研系統(tǒng)”的傳統(tǒng)車企,或是僅靠單一智能功能撐場面的新勢力,恐怕得連夜調整策略。
行業(yè)分析師已指出:“以前是‘造車不如買華為技術’,現(xiàn)在成了‘造車得像啟境這樣找對搭檔’。”華為和廣汽的合作模式,甚至可能成為行業(yè)模板。
不是簡單的技術輸出,而是從產品定義到營銷落地的全鏈條協(xié)同。
對消費者來說,這無疑是好事。
競爭升級意味著能買到更好的車。以前想找輛智能靠譜的車,要么選新勢力承擔風險,要么選老牌子忍受卡頓。
現(xiàn)在啟境把“華為智能、廣汽品質”打包呈現(xiàn),還因供應鏈優(yōu)勢讓價格更實在,這正是消費者想要的“高性價比好車”。
如今再看啟境的布局,便能明白它不只是想賣車,更是要改寫高端市場規(guī)則。
按照規(guī)劃,未來三年啟境要推出五款新車,每款都標配鴻蒙系統(tǒng)和激光雷達,還會接入華為的充電網(wǎng)絡。
目前廣汽已建成1600多座充電站,加上華為的能源管理技術,用戶的補能焦慮也能得到解決。
劉嘉銘的任命更能說明問題,這位懂市場又懂制造的CEO,上任后便扎進華為實驗室,目的就是讓技術與用戶需求精準匹配。
畢竟智能再先進,最終還是要服務生活:能精準識別外賣小哥和快遞車,比炫技功能更實用;車機流暢不卡頓,比多幾個屏幕更重要。
有人擔心“車太聰明會不會出問題”,但數(shù)據(jù)已給出答案:華為智駕累計避免271萬次碰撞,安全性優(yōu)于人工駕駛。
就像當年華為改變手機行業(yè)一樣,現(xiàn)在它與廣汽聯(lián)手,正推動中國汽車從“性價比代表”向“高端智能標桿”轉變。
或許用不了多久,國外游客來中國,除了逛故宮、買茅臺,還會特意體驗啟境的自動駕駛,這可能是他們本國十年后才能普及的技術。
在新能源汽車的“煉獄場”里,啟境和華為的組合已站在山頂。
但這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當科技加上制造的融合形成合力,車圈的天,真的要變了。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坐等好戲上演即可,畢竟最終受益的,還是能買到好車的人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