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被奪了兵權(quán),進了宮就被殺了,呂后還滅了他的三族,這事看起來已經(jīng)是板上釘釘,沒法改變了。
但歷史真的就那么容易搞懂嗎?真正的答案到底藏在哪個小地方,誰又能說真的就是勝利者呢?
【兵權(quán)一落,殺局就來了】
韓信原本出身平凡,家里頭窮得叮當響,但他憑借自己超凡的打仗本事,一步一步走到了高位。
跟著劉邦闖天下,他多次想出妙招打仗。偷偷過陳倉、絕境反擊、打敗趙國滅了齊國,還平定了燕國,每場戰(zhàn)斗都贏得漂亮。劉邦當上皇帝后,說韓信的戰(zhàn)功是最大的。
從齊王升到楚王,韓信的地位可不低。但麻煩也隨之而來,他的軍隊太過順從,管轄的地盤過于廣闊,名聲也極為響亮。士兵們尊稱他為“戰(zhàn)神”,老百姓則稱他為“活龍”。
劉邦心里樂不起來。他坐上皇位,可不是為了要跟誰分蛋糕,特別是那個人還統(tǒng)領著好幾十萬的兵馬呢。
劉邦很快就采取了行動,他先找了個理由把韓信召回京城,說是要聽從朝廷安排,然后給了他一個“淮陰侯”的虛名,其實就是想讓韓信離開戰(zhàn)場,住到長安去。
韓信那會兒沒反對。他心里明鏡似的,知道劉邦的脾氣,硬碰硬只會加速自己的滅亡。于是,他接下了這個輕松的活兒,但手里的兵權(quán)還是攥得緊緊的。直到有一天中午,蕭何親自上門,說皇上找他有要事相商。
韓信沒多想就踏進了大殿。剛邁進門檻,士兵們二話不說就沖上來搶他的兵符。
劉邦見韓信睡得正香,就悄悄地把軍權(quán)給奪了過來。
從那以后,韓信就成了個“有名無實”的侯爺,手里沒實權(quán),被困在京城里,跟被關起來差不多。
表面上看是皇帝大大的恩賜,其實行動起來困難重重。重要的是,雖說軍權(quán)被收了,但人心還是向著他的。
長安的士兵和老百姓都信服韓信。劉邦心里不踏實,便派了細作暗中監(jiān)視,連韓信家里的仆人也被反復盤查了好幾遍。
這時,韓信不再給人出主意,也不去搶權(quán)奪勢了。他埋頭苦干,表面上服服帖帖。但宮里的人都明白,韓信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劉邦雖然把刀放下了,但他的眼睛一直盯著韓信。只要韓信心里還有一絲念頭,他就別想活。
但最后,劉邦并沒有親自揮下那一刀。
【呂后設局,三族一夜消失】
漢高祖十年,情況一下子變得嚴峻了。陳豨在代地起兵叛亂,那地方十分重要,對戰(zhàn)略布局影響很大。
劉邦帶了大批兵馬親自去打仗,長安城里就剩下沒幾個人了。韓信一聽到這個消息,表面上裝作沒事,暗地里卻悄悄布置人手,還跟監(jiān)獄里的犯人聯(lián)系上,想趁著這個機會起兵造反。
方案挺直接:長安城里守軍不多,只要找些不怕死的勇士沖進皇宮,干掉呂后和太子,然后趁著劉邦在外面帶兵,咱們自己占山為王就行。
可是計劃很快就走漏了風聲。問題不是出在敵人那邊,而是內(nèi)部出了岔子。韓信之前收留的一個手下,因為犯了事被關進了大牢。他那為了自保的弟弟,把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都告訴了宮里的密探。
這事兒一傳到呂后耳朵里,她比劉邦還先反應過來。立馬找了蕭何商量,兩人一拍即合,決定不等劉邦,立刻采取行動。
他們先編了個謊話,講陳豨已經(jīng)被打敗,然后在皇宮里擺酒席慶祝勝利。
讓蕭何去邀請韓信進宮,說是“一起慶祝平定叛亂”。韓信想了想,最后還是決定去了。
他心里清楚有危險,但也明白呂后手里沒兵,自己在朝廷里還有以前的部下支持。進了宮,也不意味著就出不來了。
一旦踏進長樂宮,就別想輕易走出去了。
宮門重重關上,換了一批守衛(wèi)看守,韓信走進大殿就被控制住了,兩只胳膊被綁在背后,頭上還罩了一塊黑布。
呂后沒有直接動手殺人,也沒用斧頭,而是讓人用布袋蒙住那人的頭,接著拿竹棒敲打。
這事兒挺重要——劉邦下過命令,不準殺韓信,特別是不能用鋒利的武器。所以他們用布袋蒙住他的眼睛,是不想讓他“看到這個世界”;而用竹棍打死他,就是為了避免“用兇器傷害”。
呂后做事手腳麻利,處理得十分妥當,讓人沒法說半個不字。
韓信離世后,呂后仍不罷休。她下令將韓信的父家、母家以及妻家的族人,全都斬草除根,一個也不放過。
好多人連為啥都不知道,就光因為一個“韓”字給扯上了關系。
一夜之間,長安城里三個家族不見了蹤影,大家都不敢提,也不敢掉淚,這場殺戮冷酷無情,徹底至極,就好像韓信這個人從未存在過一樣。
劉邦回到京城,聽到這事兒后,沒有發(fā)火追究,反倒是笑著點了點頭,說了句“雖有悲傷,但不過度”。
這句話在朝廷里傳了很長時間。
有人覺得那是同情,有人覺得那是滿足,還有更多人感覺他總算是放下了心頭大石。
但韓信自己心里最明白,他早在活著的時候就料到,事情不會有個好結(jié)果。
明白事理的人懂得,實際上是呂后在幕后操縱大局,韓信留下的,更像是個未解之謎,而非單純的失敗。
【長樂宮里的死局,真的是謀反嗎?】
呂后下手利落除掉了韓信,但殺他的原因到現(xiàn)在大家還是議論紛紛。
乍一看,韓信因為謀反的罪名被定了下來,因為在那事情爆發(fā)前,他確實悄悄地和一些受過刑的人聯(lián)系,商量著怎么動手。但越是深入研究史料,就越發(fā)現(xiàn)這事里頭疑點重重。
在陳豨起兵謀反的那一年,代地確實打了仗,不過韓信究竟有沒有摻和進去,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jù)。
那份“證據(jù)”其實只是一個正在坐牢的人的弟弟說的話。
他講道,他哥哥遵照韓信的指示,打算在劉邦外出時采取行動,但這事兒既沒實物證明,也沒找到目擊證人,全憑他一張嘴在說。
呂后為啥急著找個理由殺掉韓信呢?因為她不想再拖了。
不管韓信是否真的想造反,只要有那么一點點“可能性”,就得把他除掉。
《史記》上講,呂后把韓信的家族三代都給殺了,手段相當狠辣。父親那邊、母親那邊,還有妻子那邊的親戚,全都受到牽連,一個也沒留下。
這就像是個徹底的大掃除,就像對付那些不安分的諸侯一樣,要把隱患徹底清除干凈。
這件事有個挺重要的地方得提一下:蕭何從頭到尾都參與了進來。
韓信在漢朝剛開始那會兒,被圍困住了,蕭何跑到長安外面,把他勸了回來,還跟劉邦說讓他當大將軍??烧l能想到,最后竟然是蕭何把他帶進宮里,親自送他走上了絕路。
大家后來談論起這個小事兒,說得最多的就是:這人挺會看形勢。
呂后雖非皇帝,卻膽敢干些皇帝才干的事。她除掉有功之臣,殺掉老將,雖無名分,但手段厲害。
韓信的死因挺離奇的。
作為軍事上的頂尖高手,他熟知各種打仗技巧和計策,但面對這場變故卻毫無防備,有人認為他是小看了呂后的手段,也有人認為他是存心去送死的。
看他早年那會兒,故意藏著掖著,還裝瘋扮傻,這種不加掩飾地露面,真不像他平常的做法。
那次慶祝會上,其實是個圈套。呂后悄悄布置好士兵,把宮里的侍從都換了,又把宮門鎖上,掌控了所有人的行動,動作快得很。
韓信一動不動,沒有半點反抗,好像心里早就有了打算。
他臨終時說的那句“兔子死了,獵狗就得被煮來吃”,這話被史書寫了下來。表面上看像是抱怨,其實更像是個結(jié)論。戰(zhàn)斗已經(jīng)結(jié)束,他的地位也不在了,他的死并不是意外,而是他早已看清了這一切。
【千年之后,謎底仍未揭開】
到了清朝,人們又開始討論起韓信是怎么死的。
在乾隆時候,有個叫梁玉繩的學者,他寫了本《史記志疑》的書,在里面直白地說:韓信那個被指控謀反的案子,證據(jù)不夠硬氣,讓人覺得奇怪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他翻閱了《史記》、《漢書》還有《資治通鑒》這些歷史大作,指出了里面幾個讓人覺得奇怪的地方。
首先,韓信動手時身邊沒帶著正規(guī)軍,就靠些看守和囚犯,這跟他以往的作風可不太一樣。
韓信指揮戰(zhàn)斗時,講究的是排兵布陣,哪見過靠一群囚犯就能起義的?更別提那時候他手里沒實權(quán),親信也都被除掉了,單憑那幾個人怎么可能干出大事業(yè)來?
第二,呂后下手太快,沒問罪,沒公告,連劉邦都來不及在場。
按照漢朝的規(guī)矩,大將軍犯了事得由皇帝親自審判。可呂后呢,二話不說就先斬后奏,殺了人再告訴劉邦。這事兒說明她急著動手,也讓人感覺這案子背后就是場權(quán)力較量。
第三,告密的人地位不高,他說的話不太可靠。
那家伙是囚犯的弟弟,講的全都是“我哥跟我講的”。這種靠“傳話筒”式的告發(fā),萬一搞錯了,可就鬧出大誤會了。
盡管梁玉繩提出了不少疑問,但主流的歷史看法并沒有被他完全改變。畢竟,韓信被殺這件事,不光是個政治手腕,它還代表著一種象征意義。
呂后主持大局,不是靠皇帝的權(quán)力,而是靠她雷厲風行的手段。韓信身為外姓王爺,又是戰(zhàn)無不勝的將軍,非得除掉不可。
劉邦呢,其實心里挺樂意看到這事發(fā)生的。他讓呂后來做,這樣自己就不用擔上壞名聲了。等事情辦成了,他表面裝作悲傷,心里可樂呵著呢,既有了面子又得了實惠。
如果韓信真的有備無患,可能他老早就料到會有今天這個結(jié)果了。
他最厲害的一點就是,人雖然走了,但他的話卻一直留在人們心里。
過了上千年,大家還在討論他到底是因為想造反被殺,還是因為功勞太大被害,這其實就是權(quán)力更換時經(jīng)常會有的倒霉事兒。
韓信被殺后,呂后的地位更加穩(wěn)固了,功臣們也都心里清楚了,“戰(zhàn)場上拼殺是一回事,這天下終歸是劉家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