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最近迷上了蘇軾。這不,昨晚又跟我聊起了他:“媽媽,蘇軾好像一個打不死的小強?!?/p>
“為什么呀?”
“他一直被貶官,但他好太厲害呀,去到每個地方,都能找到好玩的、好吃的?!?/p>
兒子的話,深深觸動了我。
咱們做父母的,誰都希望自家孩子機靈點兒。可你發(fā)現(xiàn)沒有,那些真正能成事的,反而不是最機靈的。
就說蘇軾吧。從京城一路被貶到海南,那地方在當時跟流放沒啥區(qū)別。換作一般人,早就崩潰了。他倒好,研究生蠔怎么烤更香,開學堂教當?shù)厝俗x書,把苦哈哈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種“打不垮”的精神。
所以,與其糾結孩子聰不聰明,不如多留心觀察,看他身上有沒有這以下3個閃光點。也許他現(xiàn)在成績一般般,但人生后勁足,長大后去哪都“混得開”,培養(yǎng)好了,指不定還能干出一番大事業(yè):
娃在揮春街
1.遇事不逃
我們這一代的家長,太習慣為娃兒掃清障礙了??墒?strong>大腦有一個“用進廢退”的特性??偛蛔屗鎸щy,他大腦里負責解決問題的神經鏈路,這好比長期不走的小路,會逐漸荒廢,最終被野草淹沒的。
蘇軾被貶到蠻荒的海南,沒吃的,他就研究生蠔怎么烤;沒文化,他就開學堂教學生。靠著一股堅韌勁,從絕路走了出來。
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也一樣。
碰上新挑戰(zhàn),別人脫口而出就是“我不會”,可他卻是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咦,這問題有點棘手。不過沒關系,研究一下就知道了。”
這樣的小孩長大了,當領導交給他一個從沒做過的項目時,他會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繼而迎難而上,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和這類人搭檔,事情交給他心里有底,配合起來不累。團隊里需要這樣的角色,領導也省心省力,自然有更多的機會。
2.不怕輸
面對失敗,或遭遇新情況時,孩子們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
有的娃輸了,小臉立即變黑,把棋盤一推:“不玩了!”一次沒贏,就把自己全盤否定了。
可有的孩子呢?棋輸了,他不著急收,盯著棋盤琢磨:“要是我剛才先走馬,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球沒踢進,他也會自己復盤:“下次我得換個角度,往邊上踢一點。”
這類有成長型思維的小朋友,看東西想事情跟別人不一樣。在他眼里,失敗一個值得研究的樣本,能從中提取經驗,應用到下一次嘗試中。
所以,當娃失敗了,當?shù)鶍尩牟灰葎e急著聊對錯,多聊“怎么做,下次有進步";考砸了,跟他一起分析,看看哪道題錯得最有價值,而不是他對了多少。慢慢地,他就會明白,失敗只不過是找到下一個正確方法的必經之路。
3.不眼紅他人的成功
這一點,可能最反人性,卻是最寶貴的一個特質。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看到小伙伴某方面比自己強,總感覺對方的光芒太耀眼了,會照出自己的陰影,要么選擇離遠一點,要么干脆否定對方。
但偏向成長型思維的小朋友,看到別人做得好,他的第一反應是“我能從他身學到啥”,而不是“憑什么”。因為他們深信,別人的成功并不會拿走自己的機會,反而能給自己提供一個好的學習樣本。
從歷史看,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都是這方面的高手。論單打獨斗,他們未必是最強的,但他們特別會用人之長,看到手下某方面比自己強,不會覺得受威脅,反而很高興。
這樣的孩子,眼界比山高,格局比海還寬闊,看到的是別人的閃光點,自然吸引過來的人,也跟他一樣優(yōu)秀。在未來高度協(xié)作的社會里,他們想不“混得開”都很難。
寫到這,我想起帶兒子讀《三國演義》時,他問我最喜歡誰。我說劉備,他滿臉的不解,在他看來,算無遺策的諸葛亮才是最牛的。
劉備屢敗屢戰(zhàn),投曹操、依呂布、靠劉表,無數(shù)次從零開始,卻始終擁有卷土重來的心氣和團結眾人的魅力。他靠的,不是頂尖的智商,而是敢闖、能扛、會借力、會用人。
所以,父母不能只緊盯著孩子的分數(shù)和智商不放,要多花些心思把他的成長型思維培養(yǎng)出來。
要知道,一個不怕難、輸?shù)闷稹∪酥L的孩子,手里就像握著一張萬能地圖,不管身在何處,他都能一路披荊斬棘,混得風生水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