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轉(zhuǎn)自:光明日報
莜面栲栳栳 周藝珣 繪
【至味人間】
水波翻騰沖撞,團團白氣氤氳,面條入水后,不多時便從沸騰的鍋底游上水面。笊籬在一撈一瀝中飛舞,海碗中飄出淡淡面香,澆上一大勺熬得濃稠的鹵汁,配上陳醋,“哧溜”幾聲大口下肚,任由麥香、鹵香、醋香在舌尖碰撞出一番復(fù)合口感。清晨的小館里,這一碗熱氣騰騰的打鹵面,便是許多太原人一天中最踏實的開始。
對于山西人而言,不論早中晚,每天咥上一碗面才夠舒坦。到了飯點,一家家面館人頭攢動,簡單的面團在廚師手里別有一番乾坤。
一把菜刀托起軟和面團,一根筷子沿著刀鋒輕輕一剔便成兩頭尖的剔尖;一手轉(zhuǎn)著柔韌面團,一手拿著剪刀快速沿面邊下刀,“咔嚓咔嚓”剪出兩頭窄中間粗的面魚兒……特制的擦床、削面器,是師傅手中的神奇工具,隨手一用,就能讓面團換個模樣。
正是這般巧思與巧手,讓山西面食從北到南、由東到西,織成了一張“花樣圖譜”:刀削面、剔尖、抿尖、拉面、揪片、饸饹、剪刀面、刀撥面……既有長短粗細之分,也有片塊條絲之別,光是看著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面,就足以讓人驚嘆:原來面還能這么多變!
山西人的面食情結(jié),遠不止“每天一碗面”那么簡單——僅面食種類就有400多種。在這里,各種面粉的身影藏得格外巧妙:餐桌上看似尋常的一道菜,路邊飄香的一份小吃,說不定咬開便是面的筋骨。初來乍到的外地游客常常點了一桌子“菜”,在細細品味之中才發(fā)現(xiàn)竟是一桌“主食”。
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山西人對面食的熱愛,也延伸到對土的熱愛。也許是當(dāng)?shù)厝藶榫徑膺h行水土不服而形成的傳統(tǒng)習(xí)俗,人們在面粉里加入花椒葉、小茴香、白芝麻、雞蛋等配料,切成一顆顆如棋子大小的小劑子,投入到過篩炒沸的白土中,持續(xù)翻動烘烤,土和面在鍋中碰撞融合,入口焦香酥脆,還有淡淡土香,別有一番風(fēng)味。
大同勁道爽滑的刀削面,透著邊塞重鎮(zhèn)的利落豪邁;忻州的莜面栲栳栳,用一層蜂巢圓筒打破你對面條的固有印象;還有運城酸湯扯面、晉城清湯饸饹面、臨汾牛肉丸子面、晉中榆次桃花面……行走在山西不同的城市,這些看似尋常的面食,在千百年的文化交匯中,早已釀成了“一城一味”的獨特風(fēng)味,一口便能嘗出一座城的底色。
山西人為啥這么愛吃面?
答案藏在這片土地的環(huán)境與氣候里。東接太行,西臨呂梁,山多水少的環(huán)境,加上雨水適宜、日照充足的氣候條件,讓山西成為小麥、高粱、莜麥等作物的理想產(chǎn)區(qū),也讓這里成為“雜糧王國”。
原料的富足,給山西面食打下了“花樣百出”的底子——玉米、小米、高粱、蕎麥……凡能磨成粉的五谷雜糧,大多都能在山西人的手里變成面;配上多樣的澆頭,滋味便有了萬般變化。興致來了,手巧的山西人還會捏出玲瓏的“貓耳朵”、做出俏皮的“狗舌頭”。原料、滋味與巧思的交融,讓面食成了山西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和偏愛,成了三餐四季里戒不掉的牽掛。
近年來,數(shù)屆中國非遺面食大會在山西舉辦,通過打造“可吃、可玩、可體驗”的沉浸式文化場景,搭建起非遺傳承與交流的平臺。今年8月,為期一周的2025中國非遺面食大會在大同古城落幕。在互秀非遺面藝的舞臺上,非遺傳承人、面點師傅們輪番上陣,為現(xiàn)場觀眾帶來獨輪車頭頂雙刀削面、踩高蹺呼啦圈剪刀面、龍須拉面、吹面氣球、關(guān)公扯面等非遺面食技藝絕活,并設(shè)置互動體驗環(huán)節(jié),讓傳統(tǒng)技藝更具觀賞性、趣味性,市民游客可以沉浸式體驗面食的魅力?;顒悠陂g,100余種特色面點、非遺面食及小吃匯集在此,單日賣出3萬多份美食。
若來到山西,不妨讓鼻子和嘴巴帶著你走,去麥香和醋香最濃烈的地方,嘗嘗各類花樣面食,嘬一口香醇的面湯,品一品山西人的百般麥香,飯后再笑著對老板說一句:“做得真不賴,好吃!”這便是體驗山西面食文化最地道最質(zhì)樸的方式。
(本報記者 楊玨 李建斌 本報通訊員 張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