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成都小米SU7 Ultra車禍事件引起持續(xù)熱議。
事故本身已足夠慘烈:車主酒駕超速,車輛撞毀起火。而更刺痛公眾神經(jīng)的,是后續(xù)路人救援時,車門怎么也打不開,最終釀成悲劇。
盡管事故主因是危險駕駛,但“車門打不開”這個畫面,瞬間點燃了輿論的怒火。指責如潮水般涌向小米,質疑其安全設計。
01 瘋狂的方向盤和沉默的門把手
看了一下相關的報道,才發(fā)現(xiàn)這起悲劇不是一個意外那么簡單。
其實是兩個要命的問題撞在一起了,這才釀成了最后無法挽回的苦果。
事情經(jīng)過大家應該都知道了。警情通報也說得明白,駕駛人涉嫌酒后開車。
說白了,那個凌晨的方向盤后面,坐著的可能是一個頭腦已經(jīng)不清醒的人,卻開著一輛正在瘋狂加速的性能車。
有眼尖的人可能看出這警情通報也沒寫超速啊,所以也有不少人質疑超速的事實是從何而來的。
其實超速這件事是通過其他車輛的行車記錄儀拍出來的。拍攝車輛的速度104碼,而行車記錄儀里su7只待了0.8秒就看不見了,推測速度可能達到160碼以上。
說實話,如果事情只到這里,那這可能就是一起讓人痛心、責任清楚的交通事故。但真正讓所有人心里發(fā)毛的,是后面發(fā)生的事。
車禍發(fā)生后,不少好心路人沖上去救人,卻發(fā)現(xiàn)那扇車門就像焊死了一樣,紋絲不動。只能眼睜睜看著車子在燒,這種感覺太令人絕望了。
最后等來消防員,用專業(yè)工具才把門破開,可什么都晚了。
酒后駕駛是推倒了第一張骨牌,而那扇打不開的門,就像是在最后逃生路口砌了一堵墻。一個開了頭,一個收了尾。
02 小米這波被罵上熱搜不冤
其實這起事故責任劃分其實很清楚,酒駕和超速是主因。
但車禍一事發(fā)酵后,小米毫無意外地又一次被罵上了熱搜。
網(wǎng)上也出現(xiàn)了不少替小米“喊冤”的聲音:中國每年發(fā)生近20萬起交通事故,怎么偏偏每次小米一出事,就被盯得這么死?
這話聽著在理,但仔細一想,卻忽略了一個關鍵。
這次的滔天輿論,正是小米過去種下的“營銷因”,結出的“流量果”。
說白了,就是小米被流量反噬。
回想小米汽車的出道史,就是一部營銷教科書。
從技術發(fā)布會“對標保時捷”的驚艷亮相,到雷軍個人IP的全程帶貨,再到小米 SU7 Ultra 原型車以6 分 46 秒 874的成績刷新紐北最速四門車紀錄。
小米這個名字早已不僅是產(chǎn)品,更成了一個流量黑洞。
它享受著聚光燈下的所有光環(huán),自然也承受著聚光燈下的所有審視。
這套流量營銷打法,小米從手機時代就玩得爐火純青。從最早的“饑餓營銷”讓多少人守著電腦F5刷新。再到上個月蘋果推出iPhone 17,小米更是跳過16,直接以“小米17”隔空對標,話題度拉滿。
不可否認,小米的營銷極其成功,它用這種策略圈定了最忠實的“米粉”,構建了強大的品牌壁壘。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當你習慣了用高調的姿態(tài)占據(jù)流量C位,那么當負面發(fā)生時,流量便會以同樣的倍數(shù)加速反撲。
所以,這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小米其實并不冤枉。它比誰都明白:既然選擇了在流量的浪尖上沖浪,就要準備好被下一個浪頭拍翻的可能。
03 打不開的車門封死了最后一條生路
這場事故的發(fā)生或許還能歸咎于個人的危險駕駛,但那扇在救命關頭怎么都打不開的車門,這個鍋小米要背。
小米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CEO雷軍曾在微博介紹道,小米su7半隱藏式門把手,不同于早年純機械結構“上翻式半隱藏門把手”!采用固定式設計,通過按壓內部微動開關實現(xiàn)電動解鎖,無需抬起就能開門。
但實際這種門把手有著很大的安全隱患,在b站上面就有人專門來發(fā)視頻拆解小米su7上面的門把手,卻發(fā)現(xiàn)它僅僅只是由兩個微動開關加燈。本次事故中小米su7 Ultra使用的是相同型號的門把手。
(圖片來源:B站|硬核拆解)
因此小米汽車的半隱藏式門把手在此次事故中之所以外部無法打開,就是因為小米的半隱藏式門把手只有電子開關,沒有機械應急開關。
平時在開門時需要按下內部的電子開關,發(fā)出解鎖命令,從而打開車門。而在事故中車內人員已經(jīng)昏迷加上在緊急斷電的情況下,由于外部沒有機械拉手,導致外部無法打開車門。
換句話說,這扇門認電不認人!
其實關于新能源汽車門把手的問題,行業(yè)內一直保持著較高的關注度。
今年5月8日,工信部公開征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強化汽車車門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車輛起火等事故場景的安全邏輯,增加機械或者斷電保護等安全冗余設計要求,保證斷電、碰撞等事故中車門系統(tǒng)能夠開啟,從而進行救援及逃生活動。
到了9月24日,工信部組織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形成征求意見稿,標準建議實施日期為2027年1月1日。這意味著,汽車隱藏式車外門把手的設計,將被明確禁止。
業(yè)內也有呼吁車企提前適配新規(guī),而非等待強制標準生效。目前蔚來、小鵬等車企已宣布將提前升級車門應急系統(tǒng),而小米尚未透露相關計劃。
這一次成都事故則是將小米汽車半隱藏式門把手的安全隱患徹底放大,也讓更多消費者重新審視新能源汽車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安全永遠是最大的豪華!
04 小米真的要好好停下來反思了
事情發(fā)展到這一步,小米是時候停下來好好想想了。
必須承認,小米在性能、外觀和性價比上的極致追求,確實擊中了年輕用戶的心。
小米車主中90后占比高達八成,平均年齡遠低于行業(yè)水平。這些年輕人充滿激情,擁抱科技,他們是小米品牌最忠實的粉絲。
但問題也恰恰出在這里。當一輛擁有千匹馬力、零百加速躋身超跑行列的性能猛獸,交到一位可能剛拿駕照不久的年輕人手中時,品牌是否盡到了足夠的提醒和約束責任?
傷害這群最支持的人,肯定不是小米的本意。但想要避免本次車禍這樣的事故,小米真的需要從一開始就“謹慎保守”,無論是產(chǎn)品的打造思維還是營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汽車不同于手機,它的每一個設計決策都關乎生命。手機的營銷可以追求極致的話題度,可以靠“不服跑個分”來證明自己。但造車這件事,更需要的是對生命的敬畏,是對“萬一”的充分考量。
當半隱藏式門把手這樣的設計,在美觀和安全之間做出妥協(xié)時,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第一性原理”?
這條路或許不夠酷,但足夠重要。畢竟,任何偉大的出行夢想,都該建立在平安回家的基礎上。對現(xiàn)在的小米來說,是時候把“安全”這張底牌,重新握在手心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