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房價還會漲嗎?別被“人口下降”騙了
中國未來房價還會漲嗎?不少人說“很難再漲了”,理由是人口在下降,沒有需求了。我告訴你,這都是錯的——你看日本,連續(xù)16年人口減少,結果房價已連續(xù)十多年上漲。
日本人口總量1.2億,我們是14.1億,但日本去年人口凈減量達90.8萬;按14億人口換算,這相當于我們一年減少1000萬。而我們?nèi)ツ陜H減了79萬,就有人說“房地產(chǎn)不行了”。可日本人口下降幅度比我們大得多,房價卻照樣漲起來了,這說明不能只看人口總量的增與減。
日本全國人口去年減少0.79%,但東京反而增加了0.13%——這揭示了關鍵:整體人口紅利消退時,區(qū)域人口仍在集聚。如今中國的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還在持續(xù)上漲;更別說中國城鎮(zhèn)化還有很大空間,人口紅利遠沒吃完。談房價,得看綜合因素,而非單一的人口絕對量變化。
從總體來看,我認為決定房價漲落的核心有三個因素:
1. 短期看供求:信心與供應的博弈
前幾年,因保障房建設滯后,大城市商品房供不應求,房價猛漲;現(xiàn)在則因信心缺失,人們不敢買房,需求被壓縮,導致房價下跌。但很多居民不是“不想買”,而是“不敢買”,這完全是信心問題——未來信心一旦恢復,需求必然反彈。
更關鍵的是,過去幾年積壓了不少購房需求,而當前各城市新房供應量正在銳減:新房開工面積只剩之前的1/3,建筑施工面積也減少了約20多億平方米。如此大規(guī)模的供應縮減,意味著未來商品房產(chǎn)出必然減少;一旦市場重新活躍,就會出現(xiàn)明顯的供不應求,供求關系將直接決定短期房價走勢。
2. 中期看地價:剛性地價托底房價
商品房價格的核心是土地成本——在一線城市和多數(shù)大城市,地價占商品房價格的2/3。保障房價格低,正是因為能刨除土地出讓金,只保留土地成本,所以價格僅為商品房的1/3。
回看日本過去20年,房價腰斬的背后,是東京地價跌了70%;但中國的地價是“剛性的,只漲不跌”。原因很簡單:國外土地私有制下,地價是買賣雙方博弈的市場行為,波動明顯;而中國土地由單一主體出售,屬于壟斷價格——只要有人買,價格就能漲,供應方寧可土地賣不出去,也不會降價。
這還涉及地方債因素:當前地方債規(guī)模已超40萬億,土地是重要抵押物。若地價下跌,抵押物價值縮水,將對地方債造成災難性影響——總不能讓地方政府告訴銀行“1000億的抵押品只剩500億了”。即便現(xiàn)在市場遇冷,部分城市核心地段仍出現(xiàn)“面粉比面包貴”的情況:上海虹口區(qū)近期一塊大地塊,樓板價達11.7萬元/平方米,90億成交;如今項目預售價17-18萬元/平方米,直接把旁邊二手房從8萬拉升到12萬。而“面粉貴過面包”,在各國都是樓市復蘇的信號,說明長線看漲預期仍在。
3. 長期看發(fā)鈔:貨幣超發(fā)推高資產(chǎn)價格
全世界都在印錢,中國這些年也在持續(xù)釋放貨幣——經(jīng)濟發(fā)展需要貨幣支撐,我們現(xiàn)在年經(jīng)濟總量140萬億,M2(廣義貨幣供應量)卻近乎其兩倍。當經(jīng)濟增速趕不上貨幣發(fā)行速度,就會出現(xiàn)通貨膨脹,就像“小孩穿大人衣服”。
但中國的貨幣超發(fā),并未直接反映在日常消費品上,而是大量流向了資產(chǎn)價格,尤其是地價和房價。只要貨幣還在印,房價就有上漲的推力。
讓歷史告訴未來——按照這三個因素衡量:短期房價會有波折、有漲有落;但長期來看,房價持續(xù)上漲,是沒有問題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