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的孩子們不僅見過城市的高樓大廈,也走過鄉(xiāng)村的田野纖陌。
新街街道潼渚村一場農(nóng)耕體驗活動,讓孩子的成長充滿了煙火氣!
很多人說,人生是一片曠野,但曠野的風聲不該在書里,而應該在“行萬里路”之中。
01 宜興“小孩哥,小孩姐”大展身手
6月9日下午,端午節(jié)農(nóng)耕文化體驗活動在新街街道潼渚村開展。
此次活動,由宜興市紅十字會、新街街道潼渚村村民委員會主辦,宜興市新媒體行業(yè)紅十字會承辦。
宜興黨史陳列館“薪火”宣講隊一起參與了此次活動。
“小孩哥,小孩姐”們包粽子、畫鴨蛋、編制鴨蛋網(wǎng)兜,甚至還下田插秧。
孩子們干的都是小活,做的都是小事,但完成比完美重要,成長比成功重要。
宜興市楊巷鎮(zhèn)社會事業(yè)局副局長、市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師劉三彬為孩子們做了燒燙傷、動物咬傷、氣道異物梗阻的預防和現(xiàn)場救護的培訓。
02 “鴨蛋網(wǎng)兜”重出江湖
端午節(jié),老宜興人興掛“鴨蛋網(wǎng)兜”。
挑個鴨蛋,裝在網(wǎng)兜里,掛在胸前,成了孩子們心愛的飾物。
如今,很多城市里長大的孩子從未見過“鴨蛋網(wǎng)兜”,還是在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鴨蛋》里聽說過。
把鴨蛋繪成彩色后,家長與孩子們一起把鴨蛋裝入童年的網(wǎng)兜。
實踐和課本是相互的,同樣重要。
有人覺得讓孩子學包粽子、學做飯是體力活,不如多看看書。
可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娛樂和探索。
在家里會包粽子的人一般都是奶奶、外婆,會包粽子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
孩子們親手包上一個粽子,聽老師講解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真正過了一個端午節(jié)。
文化傳承的接力棒遲早要交給孩子們,提前教會他們,讓孩子受益、也讓社會受益、讓中華文化傳承受益。
03 下田插秧體驗“農(nóng)忙假”
以前,每到農(nóng)忙季節(jié),學校都會適時安排放一周左右的“農(nóng)忙假”。
所謂“農(nóng)忙假”,就是讓孩子們回家?guī)椭?strong>干點力所能及的活,減輕父母的壓力。
然而,如今很多地方都沒有這種傳統(tǒng)了。
讓孩子們下田學插秧,才能體驗“中國飯碗”來之不易。
唯有親歷,方知“粒粒皆辛苦”。
這是很多孩子第一次腳踏黃土、背朝天,感受黏糊糊的泥土、青油油的秧苗。
有孩子在現(xiàn)場笑著說:“非常期待我們插的秧,能夠有好的收成”。
認真對待莊稼,等到收成的時候,莊稼也會認真對待你。
“會整活”的成長模式,回歸了教育的本真,讓孩子們感受到“獲得”的過程和樂趣。
如果你也希望孩子能在這種模式下成長,可以添加xicunyixing(微信),備注:報名參與宜興市紅十字青少年會員主題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