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門診,經常會遇到一些老年朋友,拿著血糖報告皺著眉頭說:“醫(yī)生,我飯吃得很少,米飯都不敢碰,怎么血糖還是高?”
這時候我總會先問一句:“您是不是為了降血糖,連主食都不敢吃了?”許多人點點頭,然后一臉疑惑。
這種現象在中老年人群中很常見,尤其是剛被查出血糖偏高的朋友,總覺得主食是“禍根”,不吃就能控糖。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事兒,主食吃得太少,真的可能加重糖尿病。
主食不是糖尿病的罪魁禍首
很多人一聽到血糖高,就立馬和米飯、面條劃清界限,覺得不吃主食就能“餓死糖尿病”。其實這是個誤區(qū)。糖尿病不是因為吃了主食才得的,而是因為身體“用不好”這些主食里的糖分。
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像大米、面粉、玉米、紅薯這些,是身體最主要的“燃料”。就像汽車要加油,人也得靠碳水來維持體力和思維。尤其是腦子,幾乎全靠葡萄糖供能。
長期不吃主食,身體缺乏足夠的能量,就會動用脂肪和蛋白質來“救急”??雌饋硎鞘萘耍鋵嵤莻松眢w。
更嚴重的是,脂肪分解多了,會產生一種叫“酮體”的東西,容易讓人感到頭暈、乏力,嚴重的還會引起酮癥酸中毒,尤其是老年人,身體調節(jié)能力差,更容易出問題。
主食吃太少,反而讓血糖更難控制
你沒聽錯,不吃主食,不但不一定降糖,反而可能讓血糖忽高忽低,更難控制。這是為什么?
我們身體里有一種“血糖平衡機制”,吃進去的主食變成葡萄糖,血糖升高,胰島素就出來工作,把糖送到細胞里當燃料。
但如果長時間不吃主食,血糖長時間維持在較低水平,身體就會過度敏感,一旦吃點甜的,血糖就會飆升。
這就像一個油箱空了的車,突然加了點油,油泵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就會出問題。
更糟糕的是,不吃主食的日子里,很多人會忍不住吃點餅干、蛋糕、糖果這些“嘴巴舒服”的東西,這些食物血糖升得快,容易造成“血糖過山車”,對身體的傷害更大。
血糖穩(wěn)定,比血糖低更重要。忽高忽低的血糖,比高一點但平穩(wěn)的血糖,更容易引發(fā)并發(fā)癥,比如眼睛、腎臟、神經受損。
合理吃主食,才是真正的控糖之道
不是不吃主食,而是要會吃、吃對、吃得巧。對中老年朋友來說,主食要選“升糖慢”的,也就是“粗糧”。
粗糧的好處是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延緩糖分吸收,不讓血糖升得太快。
比如,早上可以吃點燕麥粥,搭配一個水煮雞蛋和小半個玉米,中午吃點糙米飯或者蕎麥面,配上苦瓜、胡蘿卜和豆腐炒青菜,晚上來點紅薯粥,再加點炒西蘭花和蒸南瓜,這樣搭配下來,血糖不容易波動,人也精神。
每頓飯里,都要保留適量的主食,一般成人每餐建議吃1小碗左右的粗雜糧主食,不要完全拿蔬菜或肉類替代。
而且主食最好不要吃太精,比如精白米、白面包、白饅頭這類,升糖太快,吃完沒多久又餓了。
記住,不是主食不能吃,而是要吃對種類,控制好量,還要搭配好其他食物。
營養(yǎng)不良也可能誘發(fā)糖尿病
有些人年輕時營養(yǎng)不良,年紀大了反而容易得糖尿病。聽起來有點反常,但醫(yī)學上確實有這種現象。
長期攝入主食不足,身體代謝紊亂,胰島功能變差,反而容易發(fā)生胰島素抵抗。這也是很多農村老人,雖然沒吃多少肉,飯也吃得不多,但血糖就是高的原因。
身體不是越瘦越健康,營養(yǎng)不良也可能誘發(fā)糖尿病。特別是老年人,肌肉少、基礎代謝低,如果主食吃得太少,反而更容易“省著用胰島素”,久而久之,胰島功能越來越差。
所以,不要一味追求“控糖”,把自己餓瘦了,反倒把身體餓壞了。真正的健康,是營養(yǎng)均衡、血糖平穩(wěn)、身體有勁。
別被“控糖焦慮”綁架了
現在各種糖尿病信息鋪天蓋地,很多老年人一聽“糖高”,就開始焦慮,生怕吃錯一口飯就出事。其實,糖尿病是個慢性病,不是一天兩天吃出來的,也不是靠一頓飯就能控制住的。
關鍵在于長期、規(guī)律、科學的飲食習慣,而不是靠“餓”來降糖。把主食都戒了,不但生活沒了滋味,還容易出別的毛病,比如低血糖、營養(yǎng)不良、便秘、注意力下降等等。
真正聰明的做法,是學會平衡,把主食當朋友,而不是敵人。
適合中老年人的主食搭配建議
說到底,科學吃主食,不是難事。以下是幾個適合中老年人的搭配方式,簡單實用:
早餐可以吃點小米粥、燕麥粥,搭配一個雞蛋和一小塊紅薯,再配點炒菠菜或涼拌黃瓜。中午吃點糙米飯或者蕎麥面,配上黃豆燉南瓜或炒苦瓜,再來點燉豆腐或清蒸魚,營養(yǎng)又不油膩。
晚上可以來點玉米粥,配炒西蘭花、煮胡蘿卜,加上一點雞胸肉或者瘦肉片,既清淡又有營養(yǎng)。
飯量控制在七八分飽,不用吃撐,也別吃太少,餐餐有主食,血糖更穩(wěn)、人更有勁。
血糖高,不是主食的錯,而是吃法出了問題
很多人把糖尿病的“鍋”都甩給主食,這是對主食的誤解。真正的問題,不在吃主食,而在于吃得不對、吃得不合理。
就像車要加油,人也得吃飯。關鍵是加什么油、怎么加。如果加的是劣質汽油,當然容易出問題;但不加油,車也動不了。
所以,與其天天擔心主食,不如花點心思,學會怎么吃。少吃精白米,多吃粗糧、雜糧,搭配蛋白質、多吃綠葉蔬菜,才是控制血糖的穩(wěn)妥之道。
小結:別再冤枉主食了
血糖高,不是主食的原罪。主食吃得太少,反而可能讓血糖更不穩(wěn)定,身體更虛弱。尤其是老年人,長期不吃主食,可能營養(yǎng)不良、代謝紊亂,甚至加重糖尿病風險。
科學控糖的路上,主食該有它的一席之地。選對主食、吃對方式、控制好量,比一味戒主食,要聰明得多,也健康得多。
健康不是餓出來的,而是吃得對、吃得好、吃得平衡。讓我們一起走在科學控糖的路上,吃好每一頓飯,過好每一天。
參考文獻: 1.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22年版. 2.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1, 13(4): 315-409. 3. 北京協和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 《老年人糖尿病飲食指導手冊》.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1年版.
聲明:本文內容根據權威醫(yī)學資料及作者個人觀點撰寫,僅用于健康科普,不構成任何醫(yī)學建議,若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y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