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農(nóng)歷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
中元節(jié)是中國的四大鬼節(jié)之一,我對它最深的記憶就是紙錢。
小時候,有一次我在中元節(jié)的半夜回家,心里怕,腳上急,一不留神就踩了一腳灰。
腳上黑乎乎一片,不知道誰剛燒了紙錢。這給年少的我留下了不小的陰影。
小時候怕鬼,大中午的路過村里的荒墳,心里也會打鼓。
長大后,慢慢就開始不怕鬼了,尤其是家里的長輩陸續(xù)離世之后,反而開始覺得鬼節(jié)有些“人性化”,有些溫情,有些慈悲。
傳說,中元節(jié)這一天,地府會開門,放出鬼魂回家團圓。
家人則會準備祭祀之物,招待一年一度回家的親人。
我們害怕的鬼,都是別人朝思暮想的人。
而祭祀的儀式,不僅是對死者的告慰,也是對生者的啟示。
讓人重新思考關(guān)于生命的種種,關(guān)于生,關(guān)于死,關(guān)于無常。
我們這一生,到底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
01
法國畫家高更有一幅名畫《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在原始而質(zhì)樸的場景中,追問我們的“來去之謎”。
這個追問是西哲的起點,但是作為中國人卻完全沒有這個困惑。
儒家很早就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了,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東西,而是我們的關(guān)系、我們的血緣,我們的族譜。
我們的來處,就是我們的籍貫、我們的姓氏、我們的祖先。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每年祭祀先人的儀式上,我們每個人都在確認自己的來處。
中元節(jié)處在小秋,祭祀的時候,大家會準備剛收獲的糧食,讓先人嘗鮮。
這叫秋嘗。
《禮記·月令》中講:孟秋之月,農(nóng)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
古人認為是祖先庇佑我們獲得豐收,所以不在祖先之前秋嘗,以示尊重。
也正是在這樣的儀式中,讓我們認清自己血脈傳承的起點。
不僅如此,在很多地方還有“請家堂”的習(xí)俗。
人們會在中元節(jié)擺上供案,擺上先人的牌位,焚香、燒紙、叩拜。
其中焚燒紙錢,需要寫“包袱單子”。
由家里的小孩寫上家族祖先的名字,希望他們能記住自己的祖先,記住自己的來處。
儀式結(jié)束之后,人們圍在一起聚餐,由家里的長輩聊家族的傳承與淵源。
逝者歸根,生者尋根。
在中元節(jié)的儀式上,我們成為家族鏈條的一環(huán),將個體生命嵌入家族的歷史。
它讓我們不忘先人的恩澤,自勉自強,傳承家風(fēng),不墮家聲。
敬一丹說:知道自己的來處,未來人生才有參照。
鬼節(jié)不是迷信,也并不恐怖。
在告慰先人的儀式上,我們知道自己來處,靈魂才真正有了歸宿。
02
儒家給了我們來處,佛家則給了我們?nèi)ヌ帯?/p>
相傳,中元節(jié)起源于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
《盂蘭盆經(jīng)》里講,釋迦牟尼座下大弟子目連想要度化亡母,但是卻發(fā)現(xiàn)母親死后墜入了惡鬼道,日日饑餓。
目連于心不忍,于是偷偷給母親送飯,但是食物還沒入口,就化作了焦炭。
目連無計可施,只能求助佛陀。
佛陀告訴目連,其母生前吝嗇貪婪,罪孽深重,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應(yīng)仗十方眾僧之力方能救度。
于是,在盂蘭盆節(jié)當(dāng)日,目連借助十方僧眾,超度其母亡魂,讓她脫離餓鬼道。
又經(jīng)七日七夜誦經(jīng)懺悔,其母終于擺脫輪回,極樂往生。
和我們印象中不同,佛家認為輪回是苦,不入輪回,才得極樂。
《阿含經(jīng)》里講:身壞命終,不復(fù)受身。
意思是說:人死亡之后,了無牽掛,不再一遍一遍往生,來這世間受苦,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我們的肉身要遁入塵土,我們的愛戀、痛苦、執(zhí)著,都要統(tǒng)統(tǒng)消散。
土歸土,塵歸塵。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元節(jié)是中國人的死亡教育。
一個人意識到死亡的真相,才會有真正的覺醒和改變。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中,王羲之就寫過同樣的感悟。
本來大家流觴曲水,宴飲作詩,興致高昂。
然后王羲之筆鋒一轉(zhuǎn),寫道: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美好轉(zhuǎn)瞬而逝,死亡是生命唯一的終局。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一切都是虛的。我們什么也帶不走,什么也留不下。
無常與虛幻,才是人生的命題的終極答案。
03
在《水滸傳》里,有個很有意思的情節(jié):
第九十九回,魯智深誤入秘境,遇到一個老和尚。
他問老和尚從何處來,到何處去。
老和尚回答說:來從來處來,去從去處去。
魯智深聽著這話混賬,差點把他打一頓。
其實這句話是一句很有名的禪語,也是佛家對來去之問的一個解答,只是當(dāng)時魯智深還沒聽懂罷了。
《羅浮記》中講:
道,生生不息,長流不止,執(zhí)著來去,則迷茫當(dāng)下。
莫如拋開來去,循大道,修今生,自有來去也。
在來去之問中,來是過去,去是將來,獨獨沒有當(dāng)下。
所以,面對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是擱置來去,著眼當(dāng)下。
古人對這個問題其實看得非常透徹。
清明節(jié)掃墓之后,人們會借墓游春,欣賞融融春光。
中元節(jié)祭奠之后,人們一樣會趁著夜色結(jié)伴游湖,盡興方歸。
汪曾祺的老家高郵,會在中元舉辦祭城隍的活動。
人們舞龍,舞獅,踩高蹺,萬人空巷,傾城出觀,瓜香果味,飄滿一街。
臺灣的基隆中元節(jié)有盛大的游行,包含花車、陣頭、煙火表演。
廣西壯族,全族必吃鴨肉,設(shè)歌圩賞月,還有放燈祈福、山歌對歌。
中元節(jié)不只有溫情慈悲,還有歡快熱鬧。
對先人的祭奠,對死亡的反思,都是為了讓我們的當(dāng)下活得更好。
人生百年,蜉蝣一日。
此時我們在祭奠逝者,彼時我們也會被后人祭奠。
對人生最大的負責(zé),就是活在此時,活在當(dāng)下。
珍惜時間,享受生活,不浪費生命中的每一寸光陰,才能不負韶華,不負此生。
荀子曾言:君子以為文,小人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
鬼神之說,是一種文化,而非迷信。中元節(jié)并非怪力亂神,它以“懷念”為起點,以“傳承”為路徑,以“超越”為歸宿。
個體在祭祀的儀式中感知血脈的延續(xù),在死亡的拷問中理解生命的有限與無限,來處與途。
某種意義上,是鬼節(jié),完整了我們的生命觀,它讓我們懂得傳承,懂得敬畏,懂得珍惜。
而這,也許才是中元節(jié)傳承千年的意義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