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賽馬。
我相信,只要上過學的朋友,都對這個故事不陌生。
它出自 《史記》 講的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大將田忌跟齊威王賽馬,屢戰(zhàn)屢敗。眼看又要輸?shù)羟Ы鹳€注,他的門客孫臏給他出了個主意。
孫臏說:“將軍,這事好辦。咱們用您的下等馬去對陣他們的上等馬,用您的上等馬去對陣他們的中等馬,再用您的中等馬去對陣他們的下等馬。”
這么一通操作下來,田忌雖然輸了第一場,但穩(wěn)穩(wěn)地贏了后兩場,最終以二比一的總比分反敗為勝,贏回了千金。
老師用這個經典的案例,用來教育我們“要懂得打破常規(guī)思維,進行策略性資源配置”。老師們會告訴我們,你看,通過巧妙的安排,劣勢也能轉化為優(yōu)勢。
但他們,從來不會告訴我們,那場比賽之后,贏得盆滿缽滿的田忌,以及獻上妙計的孫臏,他們后來的命運到底怎么樣了?
“勝利”的B面,是悄然埋下的禍根
田忌賽馬的賭局,表面看是田忌和齊威王之間的娛樂,實際上,這是一場在齊國最高權力中心上演的智力對決。
贏了,田忌不僅拿到了錢,又向整個齊國高層展示了自己擁有一個多么厲害的智囊,這個人便是孫臏。
緊接著,在孫臏的輔佐下,田忌的軍事生涯也達到了頂峰。他先后指揮了兩次名垂青史的戰(zhàn)役: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
在這兩場戰(zhàn)爭中,孫臏運籌帷幄,用“圍魏救趙”和“減灶誘敵”等計策,兩次大敗當時不可一世的魏國軍隊,甚至在馬陵之戰(zhàn)中,讓他的宿敵龐涓兵敗自殺。
這兩場大勝,徹底奠定了齊國的霸主地位,而作為總指揮的田忌,聲望和權勢也隨之達到了頂點。他成了萬民敬仰的英雄,朝野上下的焦點人物。
一位戰(zhàn)功赫赫、手握重兵、身邊還有頂級智囊的大將軍,這是何等的風光。
然而,田忌忘了“功高震主”這個亙古不變的道理。
田忌的威望越高,齊威王的心里可能就越不踏實。而且,田忌的成功,刺痛了朝堂上的另一個人,他就是當時的齊國相國,他叫鄒忌。
鄒忌和田忌,一個是文官之首,一個是武將之巔,兩人之間本身就存在著天然的政治競爭關系。
眼看著田忌的聲望一天比一天高,甚至隱隱有蓋過自己之勢,鄒忌的嫉妒心和危機感也愈發(fā)強烈。
他知道,如果再不采取行動,自己在這場權力游戲中可能就要出局了。
就這樣,一場看似輝煌的賽馬勝利和兩場偉大的軍事捷報,并沒有給田忌帶來長久安穩(wěn),反而像一顆種子,在他未來的道路上,催生出了一場致命的政治風暴。
一出精心設計的陰謀,英雄末路
當一個身居高位的人動了除掉另一個人的念頭時,他所設計的陰謀,往往是致命且難以防備的。
對于如何扳倒田忌,相國鄒忌顯然是下了大功夫。
根據(jù) 《資治通鑒》 等史料的記載,鄒忌策劃了一場堪稱“教科書級別”的政治陷害。
鄒忌并沒有直接在齊威王面前說田忌的壞話,因為那樣太低級,也容易被察覺。
他用了一個更陰險的辦法。
他派人拿著十金,偽裝成普通百姓,跑到人來人往的市集上,找到一個算卦先生,大聲嚷嚷著說:“我是田忌將軍的門下,我們將軍屢戰(zhàn)屢勝,威震天下,現(xiàn)在想圖謀大事(也就是造反),您給算算,吉利不吉利?”
消息很快傳開了。鄒忌隨即派人“抓捕”了這個算卦的和那個“田忌門下”,然后帶到齊威王面前“對質”。
它不是密告,而是“公開”的證據(jù)。街頭巷尾都在傳言田忌要造反,這叫“輿論造勢”。田忌就算渾身是嘴,也解釋不清。他說那人不是他派的,誰信?這種事根本無法自證清白。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誣陷,史書記載田忌的反應是“怒”,他一氣之下,做出了一個最不理智的決定:率領自己的部下,發(fā)兵攻打齊國都城臨淄,想要抓住鄒忌當面對質,洗刷冤屈。
這個舉動,恰恰坐實了鄒忌的誣告。
你一個大將,沒有國君的命令就帶兵攻打國都,這不是謀反是什么?雖然田忌沒能攻下臨淄,但他的行為已經徹底斷送了自己所有的退路。
在政治斗爭中,一旦失去理智,就等于輸?shù)袅艘磺小?/p>
最終,這位曾經為齊國開疆拓土、立下不世之功的英雄,被迫放棄了一切,狼狽地逃亡到了楚國,開始了寄人籬下的流亡生涯。
很多年以后,齊威王去世,齊宣王即位。齊宣王知道當年的事情是鄒忌搗鬼,冤枉了田忌,于是派人將年邁的田忌從楚國接了回來,官復原職。
然而,此時的田忌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fā)的將軍,多年的流亡生活磨平了他所有的棱角和雄心。
回到故國的他,再也未能重現(xiàn)往日的輝煌,最終在落寞中去世。從一場賽馬的巔峰,到客死異鄉(xiāng)前的凄涼,田忌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孫臏“消失”了
講完了主角田忌的悲慘結局,我們不禁要問,那個如同“軍神”一般的孫臏呢?
關于孫臏的結局,歷史的記載比田忌還要模糊,甚至可以說,他在歷史的長河中,如同人間蒸發(fā)了一般,成了一個巨大的謎團。
在馬陵之戰(zhàn)后,孫臏這個名字,就幾乎再也沒有出現(xiàn)在任何官方的史料記載中。關于他的下落,后世主要有幾種推測。
最廣為接受的一種說法是,孫臏選擇了功成身退,歸隱山林。孫臏是何等聰明的人!他因為才華遭到同學龐涓的嫉妒,被處以殘酷的臏刑(挖去膝蓋骨)和黥刑(臉上刺字),九死一生才逃到齊國。
在幫助田忌打贏馬陵之戰(zhàn),親手了結了與龐涓的個人恩怨之后,他的人生目標其實已經達成了。
緊接著,他又親眼目睹了自己的政治盟友、位高權重的田忌,是如何在鄒忌的陰謀下一步步走向毀滅的。
這一切都讓他明白,齊國的朝堂已經是一個是非之地,再待下去,下一個被清除的,很可能就是自己。
所以,他選擇了悄然離開,這本身就是一種超越軍事范疇的頂級智慧。他可能找了一個沒人認識的地方,潛心研究兵法,將自己的畢生所學著成了流傳后世的 《孫臏兵法》。
對他而言,遠離權力的漩渦,才是保全自己的最好方式。
當然,也有一些野史和后人的分析認為,孫臏的結局可能并不好。
比如《戰(zhàn)國策》的序言中,有人將孫臏與商鞅、吳起、李斯等人并列,暗示他們都“以亡其身”,也就是沒有得到善終。據(jù)說,他在田忌倒臺之后,被秘密清算殺害了。
課本沒教的,才是最深刻的
課本教給我們的是“策略”和“智慧”,這固然沒錯。
但那被隱藏的后半段故事,才是一堂真正深刻的歷史課。在真實的世界里,尤其是在復雜的權力場中,事情遠非“贏得比賽”那么簡單。
一時的勝利,不代表一世的安穩(wěn)。田忌贏了賽馬,贏了戰(zhàn)爭,卻輸在了政治上。
人性的復雜,遠超你的想象。鄒忌的嫉妒和陰險,齊威王的猜忌和權衡,田忌的憤怒和不智,共同導演了這場悲劇。歷史不僅僅是王侯將相的豐功偉績,更是由活生生的人性驅動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 懂得“進”,更要懂得“退”。
田忌在功成名就時,沒能處理好與同僚和君主的關系,一路高歌猛進,最終撞上了南墻。
這,才是歷史真正想告訴我們,而課本卻沒來得及說出口的全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