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fù)加熱的剩飯、冰箱里冷凍了好幾個月的肉,都是食物的“尸體”。
這些食物不僅有變質(zhì)的風(fēng)險,更重要的是,早就失去了食物最原本的“氣”。
一日三餐,不要吃食物的“尸體”,要吃食物最原本的“氣”。
特別是身弱氣虛的人,如果頓頓都是沒“氣”的食物,沒一把應(yīng)季蔬菜的話,傷害的就是自己的身。
01
人間美味,要和喜歡的人吃
“吃好”可以是好好吃飯、健康且規(guī)律的吃飯、吃點美味的自己愛吃的飯;可以是和對的人、同頻的人、相處起來讓你感到舒服的人一起好好吃飯。
最好吃的食物,還是要跟最喜歡的人一塊兒去吃。
和煩的人一塊兒吃最好的東西,哪怕這個人整頓飯沒跟你說話,你還是不開心,那這頓飯不如不吃。
另外一個情況是沒啥好吃的。一碟毛豆、一小碗花生米、一點魚干,外邊是稀稀拉拉不大的雨,雨外邊是平靜的海,海外邊是平靜的云天,我旁邊有個你,你旁邊有個我,你我心里有不平靜的心情。
在一個有雨、有海的夜晚,沒頭沒尾地分一瓶酒,哪怕沒吃的,都很美好。
我不確定,吟得一首好詩,燒得一手好飯,哪個對女生更有致命的吸引力。
但是,在一個風(fēng)雨交加的寒夜,他給你做了一碗面,面是手搟的,臥了倆雞蛋,加點蔥花,還加了點蘑菇,加了一點香油,你能抵抗住這種誘惑嗎?
02
吃媽媽做的飯,吃什么都挺好
通過多年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我媽做飯有兩大鮮明的趨勢:第一是把我愛吃的食物做到極致,第二是把她認(rèn)為對我好的食物做到極致。
第一種情況特別令人愉悅,比如紅燒肉,我媽的手藝已經(jīng)可以說巧奪天工。
第二種情況嘛……新穎!就是我媽這時候端上桌的每道菜,都能讓人由衷贊嘆“極具創(chuàng)造力”。
當(dāng)家里人一起表示驚詫的時候,我媽總會氣定神閑的看著我說:“吃這個對你好?!比缓?,我就開始腦補(bǔ):為什么“吃這個對你好”是站不住腳的?
大自然在創(chuàng)造每一種動物、植物的時候,“初心”都不是給人吃的。它們成為人類食物的時候,都是利弊并存。這就是為啥飲食需要講究均衡、適量。
就算我們暫時忽略弊端,只考慮好處,說“XX對身體好”的證據(jù)是啥?比如我媽也特別喜歡“養(yǎng)胃”這個說法。
那如果要證明XX養(yǎng)胃,就至少應(yīng)該有這么幾個步驟:
首先要明確什么是“養(yǎng)胃”?是把不健康的胃“養(yǎng)”到健康,還是把健康的胃“養(yǎng)”得更健康?
第二至少得做個試驗,把這個食物跟安慰劑做個比較,看它們究竟誰能“養(yǎng)胃”。
好吧,其實,論證這么多,也都是我腦補(bǔ)的。嘟囔這些,只是因為從前的我單純覺得我媽做的養(yǎng)胃食物“不好吃”。
現(xiàn)在年紀(jì)漲了,也就更清晰的體會到,過年回家,吃媽媽做的飯,吃什么其實都挺好。
03
人生不過詩酒茶,像個明白人一樣活著
活了半輩子,我想跟大家說明白,其實人生什么都不重要,人只有健康和開心最重要。
人活著離不開健康二字,沒有好的身體,你空有再大的野心都百搭。
比如歷史上,漢朝開國第一功臣——張良,他從小就多病,跟著劉邦進(jìn)了長安,就開始辟谷,閉門不出,不見客。
后來,張良自愿放棄人間權(quán)、錢、色、利那些事,跟著赤松子去學(xué)做神仙。
張良已經(jīng)把俗事看得太透了。居高不易,功名利祿都是會失去的,它們說到底都是外物。
而一病萬事空,一旦生病,就沒有能量再去做事。
說到底,健康的生活不過是做對這三件事——睡好、吃好、干好。
每天到了點,能睡覺的就去好好睡覺;一個人也好兩個人也罷,都要好好吃飯;干活時記得起來伸個懶腰。
聞見槐樹花和香椿花,慢慢燒了很久的墨魚燒肉,初夏夜雨之后的土腥味兒。和一個老朋友坐著,沒想起說什么的時候,喝茶,再喝茶,三泡之后的鐵觀音泛出蘭花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