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會出現以下這種癥狀,即總是一到下雨天就腰腿疼痛,但當天氣變暖時,相關癥狀又會明顯得到緩解,其實這往往與機體年齡增加以及身體臟腑功能的衰退有關,在肝腎功能下降的同時,若是再受到風、寒、濕這三種病邪的侵襲,那么就很容易促使體內的氣血經絡堵滯,而這,就是中醫(yī)常說的“不通則痛”。
面對這樣的病癥,中醫(yī)里的治療方法也有很多,唐朝名醫(yī)孫思邈在《備急千金方》里就記載了一個藥方,叫做獨活寄生湯,其專門用于治療和緩解風寒濕邪肩周炎以及關節(jié)炎等病癥,在中醫(yī)體系中,這類病癥也被稱為“痹癥”,《黃帝內經》中曾說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痹也可以理解為閉合,簡單來說,就是外在的風寒濕邪侵入肌體,導致經脈阻滯,而一些水谷精微在身體里積聚,就會表現為疼痛,因此,只要將“始作俑者”風、寒、濕這三種病邪驅散,那么疼痛的癥狀就自然能得到緩解。
獨活寄生湯算是一個大方子,其中的中藥配伍較多,總共有15味藥材,分別是獨活三兩,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風、川芎、人參、當歸、甘草、芍藥以及干地黃各自二兩,具有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的效果,常被醫(yī)家用于治療和緩解痹證日久、肝腎兩虛以及氣血不足的病癥。雖然整個方劑看上去很復雜,但其實大致可以從這4個方面來理解。
1.祛邪
獨活、秦艽、防風這三味藥具有很好的祛邪效果,在整個方劑中發(fā)揮著領隊作用。獨活在方劑里的用量很重,這也是整個藥方的點睛之筆、靈魂所在,在治療風濕病癥時,獨活是最常用的中藥材之一。獨活不僅可以祛風,而且由于其帶有辛溫特性,苦能燥濕,溫能散寒,所以還兼顧了祛濕、祛寒的效果,并且獨活藥性下行,還可以將下肢的風寒濕邪帶出來,進而緩解病癥。
防風又被醫(yī)家稱為“風家圣藥”,中醫(yī)認為,風能勝濕,防風具有祛風勝濕,活絡舒筋的效果,同時還能防止外在風寒病邪的侵入,而秦艽也同樣是一味風藥,這兩味風藥的共同作用,就能很好地將體內的濕氣給化解掉。
2.祛寒
細辛和肉桂具有祛邪的效果,其中,細辛藥性辛散,辛味的藥材既能發(fā)汗,也能行氣血,細辛可以很好地將筋骨肌肉中的寒氣給驅散,并讓全身的氣血流動起來;肉桂也是藥性偏溫的藥材,能夠強壯命門之火,命門之火,就是指我們體內的腎陽,腎陽是一身陽氣的根本所在,而命門之火充足,就相當于全身的陽氣充盛,這對于寒邪、濕邪等病癥的治療,是至關重要的。
3.扶正
病邪驅散后,體內的正氣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而中醫(yī)講究扶正祛邪,前有祛邪,那么后面就需要用到扶正藥材來對身體進行調養(yǎng)了,因此,孫思邈便用到了大量的扶正中藥——茯苓、地黃、川芎、人參、甘草、當歸以及芍藥,以此來補充體內的正氣,充盈自身血液。
4.補肝腎、強筋骨
風寒濕邪最主要的原因,為我還是自身的肝腎不足,而為了增加患者的抵御力,此方中便用到了杜仲、牛膝以及桑寄生,中醫(y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只有肝腎強壯,才不容易得風濕病證。這其中的牛膝具有引藥下行的效果,而且自古以來,就有著“非牛膝不過膝”的說法,牛膝這味藥材可以引血,引藥入膝,讓藥效快速地走到膝蓋,氣血充盈攻克瘀滯。
總得來說,孫思邈這味獨活寄生湯,雖然看起來很復雜,但卻思路清晰,能做到祛邪、扶正雙管齊下,將這個藥方領悟通透,大家會發(fā)現,它對于治療肩周炎、關節(jié)炎以及坐骨神經痛等病癥,都具有極大好處。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chuàng)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