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知縣的日常賬本,人情債堆成金條,40箱贓物如何過海關?
光緒年間廣東的一位縣太爺叫杜鳳治,寫了本超詳細的日記。從1866年到1880年當知縣十四年,記錄他每天干啥:斷案、收禮、應付上級、催稅。日記有三百多萬字,現(xiàn)在成了研究清朝官場的重要資料。
判案這事不復雜,但得看人下菜碟。比如有人家的牛禍害了地主家秧苗,按規(guī)矩得賠錢,但地主有后臺,農(nóng)民也背靠知府親戚。最后杜鳳治讓農(nóng)民磕頭賠糧,
這事就算完。要是窮人沒背景,就按律處罰。還有偷雞賊被捕,本來該打板子流放,但對方是秀才佃戶,就改成三個月苦役。
每年上級下來檢查,縣衙就得大搞排場。光緒年間某次巡撫視察,光宴席就花28兩銀子,夠農(nóng)戶吃一年。杜鳳治還得給隨從發(fā)紅包,師爺四兩,轎夫銅錢。有次知府要修衙門,讓他掏100兩,自己俸祿才45兩,只能硬著頭皮湊。他在日記里寫:“不捐就是找罪受?!?/strong>
收禮更是門學問。臘鴨酒水照收,但有人送現(xiàn)銀求免查賬,他退回銀子,回個扇子。中秋鄉(xiāng)紳送五十兩銀子加月餅,銀子退了,月餅分給衙役。其實他日子過得挺滋潤,離任時雇三艘船,
裝四十口箱子回杭州老家。當?shù)刂緯涊d,他家突然多出百畝田、三進院子,還雇了七八個仆人。按說當個小縣令哪來這么多錢?日記里寫的墊錢不過兩百多兩,實際財產(chǎn)遠超收入。
最頭疼的是催稅。那會賦稅年年不夠,杜鳳治對付有錢人就軟磨硬泡,對窮人睜只眼閉只眼。有個秀才帶頭抗稅,他請人家喝酒吃飯,最后讓對方“自愿”交了。向上司匯報時謊報成績,明明只收到七成,卻說九成。
縣太爺大部分時間干雜活:鄰里糾紛、祠堂吵架、婆媳吵架都得管。有次婆媳鬧了三天,他就讓兒多給娘兩斤肉了事。知府女兒結婚要送禮,學官過壽還得去捧場,一年到頭正經(jīng)公事不到百天。
杜鳳治離任時,日記里寫了辦過三百多案件,墊過兩百多兩銀子,收過二百多次禮。可他老家突然冒出的大宅田產(chǎn),賬上完全對不上號。這種既不太貪又不清廉的中間狀態(tài),在當時官場挺普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