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城外,古運(yùn)河畔,寒山寺的香火終年繚繞。清晨到日暮,總有絡(luò)繹不絕的游客駐足山門,舉著相機(jī)定格 “寒山寺” 三個蒼勁的大字;
每當(dāng)暮色四合,寺內(nèi)便會準(zhǔn)時敲響大鐘,渾厚的余音裹著運(yùn)河的風(fēng),飄向十里外的楓橋,能讓聽者心頭一震。
如今的寒山寺,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rèn)定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古寺的“頂流”。
它的一夜成名,非因高僧輩出,亦非因香火鼎盛,而是因?yàn)橐磺砂俣嗄昵?,一個落魄詩人在客船上寫下的一首小詩《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正是這短短四句,讓寒山寺從眾多古寺中脫穎而出,也讓張繼這個名字,永遠(yuǎn)鐫刻在了中國詩歌的長河里。
張繼,字懿孫,湖北襄州人,生平事跡記載并不多,通過各種史料和詩話的些許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他博覽有識,好談?wù)?,在天寶年間末年考中進(jìn)士,卻還未等踏上仕途,便發(fā)生了安史之亂。
為了躲避戰(zhàn)火,他沿著運(yùn)河一路漂泊南下。山河破碎的景象、顛沛流離的疲憊、前途未卜的迷茫,像一張密不透風(fēng)的網(wǎng),將他緊緊包裹。
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張繼乘船緩緩駛?cè)胩K州城外的楓橋水域。
他斜倚在船舷上,江風(fēng)裹挾著寒意撲面而來,岸邊的楓樹在夜色中搖曳著模糊的影子,遠(yuǎn)處的漁火忽明忽暗之間,戰(zhàn)火灼燒的國土、漂泊無依的身世、仕途渺茫的前程一一涌現(xiàn),讓他睡意全無,從而催生了這首千古絕唱。
”月落烏啼霜滿天“,“月落”是視覺的消逝:殘?jiān)挛鞒?,天光漸暗,長夜才剛剛開始。
“烏啼”是聽覺的驚刺:寒鴉的啼鳴本就凄厲,更何況在萬籟俱寂的秋夜。這聲啼叫像一把鋒利的刀,劃破了夜的沉默,也讓詩人的愁緒有了具體的形狀——它不是模糊的悵惘,而是被驚醒的不安。
“霜滿天”是觸覺的滲透:秋霜本在地面,詩人卻說“滿天”,這不是物理的真實(shí),而是心理的感受。寒意從腳底竄上脊梁,從肌膚滲入骨髓,原來最濃的秋意,是連空氣都帶著冰碴的冷。
三組意象,天上地下,視聽觸覺,瞬間把我們拽進(jìn)一個寒冷、黑暗、不安的時空,詩人的 “愁” 也在悄然鋪開。
“江楓漁火對愁眠”:岸邊的楓樹在夜色中凝成暗紅的剪影,江面上漁火搖曳如豆。
深秋的楓樹葉子或許已泛紅,在夜色中勾勒出朦朧的暗影,帶著一種蕭瑟的美感;漁民船上的燈火在江面上搖曳,忽明忽暗,像一顆顆散落的星辰。一靜一動,一暗一明,這是暗夜中唯一的亮色,也是詩人眼中唯一的 “陪伴”。
“對” 字用得極妙,仿佛江楓和漁火都成了有生命的存在,正靜靜地望著詩人,與他進(jìn)行一場無言的對話。
它們不懂詩人的愁苦,卻默默地陪伴在他身邊,分擔(dān)著這份孤獨(dú)?!俺蠲摺?則直接點(diǎn)出了詩人的狀態(tài) :因愁而難以入眠,似睡非睡,半夢半醒。他睜著眼睛,望著江楓,望著漁火,心中的愁苦像江水一樣,綿綿不絕。
前兩句是 “近景”,聚焦于詩人眼前的江景與心境。后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則將視角拉大,更添了一份歷史的縱深感。
姑蘇是蘇州的古稱,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本就帶著江南的溫婉;而寒山寺作為古寺,象征著 “凈土” 與 “安寧”,與詩人所處的 “紅塵漂泊” 形成鮮明對比。
夜半時分,寒山寺的鐘聲突然響起,悠遠(yuǎn)、清冷、莊嚴(yán),穿透夜空,不請自來地飄到了客船上。
這鐘聲不是慰藉,而是 “重?fù)簟?。它打破了前兩句的沉悶,卻沒有驅(qū)散詩人的愁苦,反而像一把錘子,一聲聲敲在他的愁腸上。
“到” 這個字用的很好, 仿佛鐘聲有生命,有目標(biāo),徑直朝著客船而來,精準(zhǔn)地?fù)糁辛四穷w漂泊的心靈,完美的凸顯出了詩人的 “被擊中感”。
孤獨(dú)的人最怕在寂靜中聽到聲響,因?yàn)槊恳宦暥寄芊糯髢?nèi)心的寂寞。這鐘聲,讓他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處境:身處異鄉(xiāng),夜半無眠,前途未卜。
同時鐘聲襯托出了此刻夜的靜謐,無形中又給詩人增添了孤寂的惆悵,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一個人在漂泊,可世界卻在正常運(yùn)轉(zhuǎn),詩人的愁緒是暫時的,可這鐘聲所承載的禪意與孤獨(dú),卻是永恒的,最終讓這首詩升華為一種普遍的人類共鳴。
深秋的夜晚,落月、啼烏、寒霜、江楓、漁火、鐘聲,所有的意象都帶著 “冷” 的基調(diào),詩人用動靜結(jié)合、視聽結(jié)合、簡潔凝練的創(chuàng)作手法,將自己的愁緒融入景物之中,達(dá)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高超境界,讓讀者既能 “看見” 畫面,又能 “感受” 到心境,仿佛身臨其境,與詩人一同泊船楓橋,共度那個不眠之夜。
正是因?yàn)槿绱?,這首詩才廣為傳唱,使得寒山寺與這首詩的相互成就,成為中國文化的獨(dú)特現(xiàn)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