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書畫里的中國》第三季慢直播的鏡頭隨陳威轉移至中山公園另一處陰涼角落,銀箋紙在晨光下泛著細膩光澤,這幅以西華門為遠景的寫生,成為他繼午門之景后,又一次對 “傳統(tǒng)材質與當代意境” 的探索。不同于首幅半生熟皮紙的溫潤,銀箋的光滑特性讓筆墨生出宋畫般的飽滿質感,而西華門的飛檐斗拱,則在虛實暈染間,成了歷史與藝術的交匯點。
構圖上,這幅西華門之景延續(xù)了首幅的橫幅框架,卻在細節(jié)處藏著新意。近景以兩棵古柏為錨點:右側截取樹干中段,上下邊界留白,凸顯枝干的虬曲;左側則露出部分樹根,讓 “扎進土里” 的扎實感與右側形成對比。這種 “不完整卻互補” 的布局,是陳威對 “自然取舍” 的再實踐,正如他在地壇寫生時截取古柏下半段那般,此次不追求西華門的全景,而是讓近景古柏的蒼勁與遠景建筑的莊重形成 “顧盼關系”,中間以河面為過渡,讓空間縱深感在筆墨間自然延伸。他先以重墨勾勒近景古柏的主干,筆腰用力皴擦出樹皮紋理,再逐步推進至中景河面,最后用淡墨輕描西華門的輪廓,整個過程從 “實” 到 “虛”,恰如視線從眼前古柏望向遠處建筑的自然軌跡。
不同于首幅以淡墨定基調,這幅西華門之景開篇便用重墨刻畫古柏,讓近景瞬間 “立住” 視覺重心;但重墨易顯生硬,陳威隨后用淡墨反復疊加樹干縫隙,再以清水銜接墨色,讓厚重與輕盈過渡自然。畫遠景西華門時,他特意放慢速度:先觀察建筑復雜的斗拱結構,再用 “淡墨多次提線” 的方式勾勒,避免一筆畫死;柳樹則省略樹根,僅用淡墨點出樹冠輪廓,讓枝條的垂墜感與建筑的直線條形成對比。最妙的是染水環(huán)節(jié)他用大筆蘸滿水分,以極淡墨色掃過河面,讓墨色在銀箋上緩緩暈開,西華門的倒影便在 “似有若無” 間浮現(xiàn),恰如微風吹過河面時的靈動。
近景古柏重墨見筋骨,中景河面淡墨顯靈動,遠景西華門虛墨藏韻味。銀箋的亮,讓虛的更虛,實的更實,這就像中山公園的歷史,社稷壇的過往是‘實’,西華門的光影是‘虛’,筆墨要做的,就是讓兩者共生。
這場慢直播的收尾,不僅留下一幅兼具宋畫質感與當代審美的寫生,更讓觀眾看見:傳統(tǒng)材質未必只能 “復古”,銀箋也能畫出山水的當代意境;青年藝術家的傳承,從不是照搬古人,而是像陳威這般,用筆墨讓西華門的歷史、中山公園的清幽,在直播鏡頭里生出新的生命力?!稌嬂锏闹袊放c北京時間APP所堅持的 “慢”,正是為了讓這份 “新”,被更多人細細看見、讀懂。
責任編輯:韓璐(EN05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