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有啥特產(chǎn)?央視:這十樣不帶算白來
漢高祖六年設(shè)豫章郡,南昌的根就扎在了贛江邊。
兩千多年里,贛江水沖過城磚,沖不淡西漢海昏侯墓里的金箔光澤,
那是 2011 年發(fā)現(xiàn)的漢代列侯墓,金器堆里藏著當(dāng)年的煙火氣。
滕王閣的木柱換過幾茬?
公元 675 年王勃寫下 “落霞與孤鶩齊飛” 時,這座樓還立在贛江渡口。
現(xiàn)在的滕王閣是 1989 年重建的,但老南昌人路過時,仍會指著飛檐說:“和書里畫的一樣?!?/p>
1927 年 8 月 1 日的槍聲,讓這座城多了層鋼鐵筋骨。
八一起義紀念館里,當(dāng)年的步槍還沾著銹,玻璃柜里的軍號,吹過的人早已不在,
但號聲像刻在了南昌的街巷里。
清晨的瓦罐湯鋪子冒起白煙,
米粉在湯里滾兩滾,老南昌會說:“這味道,和幾十年前一個樣?!?/strong>
今天,跟諸位聊聊南昌的特產(chǎn)……
軍山湖大閘蟹
南昌進賢縣的“蟹中貴族”,屬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
這湖自古稱“日月湖”,元代學(xué)者楊仲宏曾留詩:“佳會不常詩似錦,盛延難再螃蟹鮮”,
道盡其千年鮮味史。
如今每至秋深,軍山湖蟹便以“大、肥、腥、鮮、甜”五星特征霸屏,
青背如泥釉,白肚似銀盤,金爪黃毛威風(fēng)凜凜,
蟹黃如熔金,蟹膏似凝脂,咬一口鮮甜直竄喉頭,連殼都要吮三遍。
當(dāng)?shù)厝恕扒⌒贰敝v究清蒸,大火蒸十分鐘,揭蓋時蟹香混著姜醋香,饞得人直咽口水。
這蟹不僅肥美,更有“綠、靚、晚”三大優(yōu)勢,
晚熟更鮮,遠銷日韓,是外地人帶回家的“南昌味”,拎上兩盒,比啥特產(chǎn)都有面子!
南昌米粉
是江西“十大名小吃”之一,源自南昌,有千年歷史。
典故有二:一為五胡亂華時北方移民南遷創(chuàng)制,
二傳秦始皇征桂林時為解北兵思鄉(xiāng)情,以米磨粉制面。
如今它已成南昌人的日常符號,
80%本地人早餐必配“拌粉+瓦罐湯”,街頭巷尾飄著麻油與蒜蓉的香氣。
米粉以優(yōu)質(zhì)晚米制成,經(jīng)浸、磨、濾、煮等多道工序,
特點是“潔白細嫩、久炒不碎”。
拌粉最經(jīng)典:米粉沸水涮熱,撒辣椒、花生米、蘿卜丁、蔥花,澆醬油、香油,筷子一拌,辣中帶鮮,爽滑彈牙。
炒粉則配青菜、肉絲,猛火快炒,鍋氣十足,米粉吸飽了油香卻不膩。
這碗粉,是南昌人的“白月光”,也是外地人必帶的“南昌味道”,
帶回家,一勺辣椒、一把花生,就能復(fù)刻出贛江邊的煙火氣,比任何特產(chǎn)都實在、鮮活。
南昌白糖糕
這枚形似白玉鐲的甜點,藏著明清至今的煙火氣。
它源自江西優(yōu)質(zhì)糯米,經(jīng)石臼舂粉、揉搓成條,再以“繞三圈”手法塑形,
油炸后裹上糖霜與凍米粉混合物,成就外酥里糯、潔白如雪的口感。
2000年,它先后獲評“中國名點”和首屆中國美食節(jié)金牌獎,
從地方小吃躍升為國家級名片。
老南昌人常說:“白糖糕要趁熱吃,燙嘴才香!”
這糕點的魂在“三重天”體驗,
剛出鍋時油溫裹著糖香,咬開酥殼“咔嚓”脆響,內(nèi)里糯香溫潤纏綿舌尖。
這枚穿越千年的“玉鐲”,以油溫為筆、糖霜作詩,在齒頰間寫下最古老的贛江情書,
原來真正的鄉(xiāng)愁,從不需要濃墨重彩,
一口熱乎的白糖糕,便足夠勾起所有關(guān)于家的記憶。
石頭街麻花
是外地人來南昌必帶的“老味道手信”。
這麻花始于清咸豐年間,徐氏夫妻在石頭街開“品香齋”,
用八斤新鮮蛋黃摻入百斤面粉,經(jīng)“七成油溫文火炸”的古法,
搓出“雙龍盤繞”的酥脆小麻花,金黃油亮似太陽,
落口消融甜而不膩,連光緒帝都愛這一口“南昌甜”。
如今這麻花仍是手工搓制,揉面要揉足半個時辰,
搓條時講究“雙螺旋”十八層酥脆結(jié)構(gòu),炸到“三沉三浮”才出鍋。
外地人帶它回家,圖個“老南昌的煙火氣”,
咬一口,酥香能繞舌尖三日,配茶嗑瓜子,比啥網(wǎng)紅零食都實在。
更妙的是,它耐存放,常溫能存三月不綿軟,走親訪友塞一包,比說“南昌歡迎你”還實在。
外地朋友,帶它回家,嚼的是麻花香,品的是南昌魂!
安義枇杷
是南昌安義的寶貝,“珠珞枇杷” 還拿了國家地理標志。
西漢時司馬相如寫過它栽在上林苑,宋代戴敏更是說 “摘盡枇杷一樹金”。
現(xiàn)在新民鄉(xiāng)每年辦枇杷節(jié),
本地人擠著參加吃枇杷比賽,熟果一上市就被搶空,送朋友那是 “相當(dāng)夠意思” 的情分。
這果子黃澄澄圓滾滾,皮薄得一撕就開,果肉嫩得像凝脂,咬下去汁水飆出來,
甜里裹點微酸,南昌人說 “味正得很”。
經(jīng)典吃法是枇杷糖水:去皮去核煮三分鐘,加冰糖燜十分鐘,冰鎮(zhèn)后喝著潤肺,比飲料強多了。
茉莉南昌銀毫
是刻進老茶客骨子里的“鄉(xiāng)愁茶”。
這茶產(chǎn)自江西南昌,條索緊結(jié)顯毫,沖泡后湯色黃綠透亮,
茉莉香裹著茶香直鉆鼻腔,喝一口鮮醇回甘,像把洪州西山的晨霧都含在了嘴里。
明代《茶譜》就記著“洪州西山白露鶴嶺茶,號絕品”,
清代《南昌郡志》更說“西山白露鶴嶺茶,以紫清香城者為最優(yōu)”。
老南昌人喝它,講究“七窨一提”,從采花到窨制,要經(jīng)九道工序,茶坯含水量得嚴控在4.0%-4.5%,每次窨制都得守著,通宵不能睡。
如今這茶成了“南昌十大網(wǎng)紅特產(chǎn)”,春蕾老字號從清雍正七年傳下來,
茶筒里裝的是老茶客的念想,也是外地人能帶回家的“南昌味道”。
玻璃杯分兩次注水,頭泡喝鮮靈,二泡品回甘,三泡仍有余香。
生米藠頭
是南昌紅谷灘區(qū)生米鎮(zhèn)的寶貝,2010 年拿了農(nóng)業(yè)部地理標志(AGI00423),
還是 “中國藠頭之鄉(xiāng)” 的招牌。
東漢時馬援南征,士兵鬧瘟疫,靠老嫗的酸藠頭配擂茶治好,
這典故當(dāng)?shù)乩先硕寄苤v兩句。
清宮里更有 “饞涎只為甜蕌頭” 的說法,足見其金貴。
這東西長得像胖蒜,剝掉淡紫老皮,雪白肉球水靈靈的。
最絕是口感,咬下去脆得 “咔嚓” 響,糖醋味的酸中帶甜,
咸腌的透著蒜香卻不沖,難怪南昌人說 “餐前食六顆,不打郎中過”。
經(jīng)典腌法特簡單:晾透的藠頭泡進糖醋 1:1 的鹵汁,3 天就能吃,
拍裂了拌小米辣腌 24 小時,配粥能多吃兩碗。
帶兩罐回去,不管配面條還是炒臘肉,一口就嘗到南昌的老味道,劃算得很。
三江口蘿卜腌菜
南昌縣三江鎮(zhèn)的“黃金名片”,宋代起便是貢品。
乾隆下江南時,因這抹“一寸腌菜一寸金”的清香駐足,
陳守中親題“秀挹三江”碑刻,至今仍立鎮(zhèn)中。
鄉(xiāng)親們捧出腌菜與月餅,暖了兵戈歲月。
這腌菜得用三江鎮(zhèn)沙質(zhì)土種的小蘿卜,
經(jīng)低鹽雙重發(fā)酵、窖藏300天,金黃脆嫩,酸甜適口,直接吃或炒辣子都“絕殺”。
如今它獲農(nóng)產(chǎn)品地理標志,年產(chǎn)量6000噸,出口美國50余家超市,成了游子捎回家的鄉(xiāng)愁,
也是外地人“必帶”的南昌味道,
一口下去,全是老南昌的煙火氣。
鄱陽湖藜蒿
南昌人嘴里的“草寶”,實則是鄱陽湖畔的野性饋贈。
這草,蘇軾詩里“蔞蒿滿地蘆芽短”說的就是它,
朱元璋困鄱陽時,伙頭軍用臘肉炒藜蒿,香得他連稱“勝過山珍海味”,從此藜蒿名動天下。
如今,它不僅是“十大贛菜”之首,還入選過“奧運菜單”,
成了外地人來南昌必帶的“鮮”特產(chǎn)。
藜蒿的妙,在脆嫩二字。
莖稈紫紅帶綠,掐一把能聞見青草香,咬一口脆得“咔嚓”響,清香味直鉆鼻腔。
最經(jīng)典的吃法是藜蒿炒臘肉,臘肉的咸香裹著藜蒿的鮮,炒制時火候要快,
一分鐘鎖住脆嫩,出鍋時金黃油亮,香得人直咽口水。
鄱陽湖銀魚
唐代起便是皇室貢品,都昌老漁民至今傳唱著“紅眼銀魚”的傳說,
春秋時吳王闔閭逼漁民捕魚獻美,科公女兒水花以銀簪投湖化魚,
善良者烹之鮮甜,惡人食之刺喉,這“因果味”比魚本身更玄乎。
銀魚形如玉簪,通體透亮似碎銀,出水即死卻愈顯珍貴。
漁民深秋乘“雙尾燕”船迎風(fēng)撒網(wǎng),捕“圓身銀魚”最是肥壯,曬干后如雪白銀條。
南昌人最懂吃鮮,銀魚炒蛋只消兩把嫩韭、三顆土蛋,熱鍋快炒便香得勾人;
銀魚羹更絕,泡發(fā)后與肉末同煮,勾芡撒蔥,湯鮮得能“鮮掉眉毛”。
帶一包白糖糕,或拎兩只軍山湖的蟹。
南昌的味道不在博物館里,就在你拎著的塑料袋中。
咬一口,吸溜一碗粉,兩千年的煙火立刻在你舌尖活過來。
味道比記憶更頑固,街巷里飄著的,都是活著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