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努力了”“我不是偷懶”“我真的沒惡意”......你是否常常發(fā)現自己陷在這樣自我辯解的循環(huán)里?
其實向別人解釋的過程,正是我們在證明自己。生活中,我們也總在不自覺地陷入“自證”的漩渦:
小區(qū)里,幼兒園兩個小朋友在爭論玩具是誰的。A 小朋友問 B 小朋友:“你說這個玩具是你的,你有什么證據?” B 說,“我爸爸在超市給我買的”。A 又問,“那你去拿發(fā)票來給我看看”,B 準備回家找發(fā)票,后來在家長引導下,才化解了這場自證行為。
工作中,同事們在討論一個項目,C 同事根據項目情況提出了建議,D 同事認為 C 是在針對他、打壓他。C 解釋過后,D 還是很生氣,C 在工作材料中尋找證據,證明自己提出的建議是合理的。最后,組長出面化解了尷尬的局面。
電影《讓子彈飛》中的小六子,只能用最極端的方式證明自己,他給了一碗粉的錢,明明只吃了一碗粉,卻被誣陷吃了兩碗粉。他百口莫辯,剖腹自證,雖然證明了清白,但也痛苦地失去了生命。
明明沒有錯,卻總在努力證明“我沒有錯”。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輕易就能讓我們陷入漫長的自我消耗。為什么我們總忍不住自證?我們又該如何跳出自證陷阱?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為什么我們總容易陷入“自證陷阱”?
積極的自我證明,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行為,是指個體通過努力向他人證明自己的實力,同時提升自我能力。有清晰的目標、明確的邊界感,促使自己進步,讓自己更自信的過程。它并非源于對外界眼光的迎合,而是發(fā)自內心對成長的渴望。
而消極的自證陷阱,是指個體在受到外界評價時過度解釋或證明自自己,陷入不斷辯解的循環(huán)狀態(tài)。目標不是讓自己成長,而是怕別人覺得自己不行,向外部尋求認可的過程,容易讓人產生內耗。那么為什么我們總是容易陷入“自證陷阱”呢?
1.缺愛、缺關注、缺認可
別人的話之所以會影響我們,是因為這些話觸碰到了我們內心深處的需求。我們想要向別人證明自己,也是因為內心有被愛、被關注、被認可的需求。
比如,在重男輕女的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的女性,她們相比家庭中的男性,獲得的關注和認可會少很多,就會對男女平等的話題尤其敏感,她們在這個主題上很容易陷入自證,她們想要證明自己并不比男性差,努力向別人解釋女性的能力和價值感。
2.嚴厲的教育模式
每個人長大后,父母的形象包括教育模式會內化到我們的內心,形成內在父母。即使父母不在身邊,內在父母也代替他們教育我們。如果小時候父母的教育模式比較嚴厲,我們的內在父母也容易是嚴厲的。
比如,有人小時候家境不太好,每次想買零食、玩具,家長都會說,這些不實惠,要把錢用在有需要的地方。雖然長大后工作能力突出,已經足支付自己想買的東西,但是每次買東西前,內心都有一個聲音告訴 TA,“這個東西不實惠”。TA 需要跟這個聲音解釋:我想買這個東西是因為我需要,而且能讓我獲得開心。這樣的自我辯解,常常讓人感到格外疲憊。
3.自我認知不清晰
當一個人沒有清晰的自我認知時,很容易認為是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被信任,也不信任別人,認為一定要做一些事情證明自己,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價值。將個人價值過度綁定于他人的認可和外部成就,容易因外界評價影響自己的看法,并對他人的反饋表現得極度敏感。
比如,有些人在得到領導表揚時就瞬間能量滿滿,覺得自己很有價值,但當同事提出疑義的時候,就產生自我懷疑,容易陷入自證。
頻繁陷入自證
其實是在消耗你自己
1.精神內耗
頻繁陷入自證的人,時刻準備著“備戰(zhàn)”,不斷反芻自己做的事情、說的話,想辦法向別人證明自己。這種狀態(tài)很消耗一個人的精力,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過于依賴他人的評價,會因為他人的評價影響自信心,使自我價值感降低。同時,在自證的過程中,強化了“我沒做好”的認知。
2.影響社交
總是自證,并不會讓人覺得你說得是正確的,反而可能會讓身邊的人認為你聽不進去意見、團體合作性差,感覺跟你溝通很累,逐漸被群體邊緣化。親密關系中,容易讓伴侶認為你在爭吵而影響關系。
自證者容易吸引操控型的人,是 PUA 者的完美獵物,因為他們的否定行為會讓你拼命證明自己。在自證的過程中,也會顯得你沒有自信,反向影響他人對你的評價。
3.個人發(fā)展
自證也意味著拒絕他人建設性的意見,同時錯失了可以提升自己的機會。害怕面對他人的批評,就會逃避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缺失了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
在不斷自證尋求認可的過程中,缺少了追求自我實現的信念,即使獲得了別人的認可,也是一種擺脫了負擔的感覺,并不是因成就感而發(fā)自內心的快樂。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如何跳出“自證陷阱”?
1.自我覺察
生活中,要有意識地覺察自己是否經常陷入“自證陷阱”。你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進行自我審視:什么樣的情景容易引起你自證沖動?在自證時激發(fā)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哪個方面?是通過什么方式自證的?
例如,“我要證明給他們看我是有能力的”“總是反復回想被誤解的事情,讓自己很難受”,尤其是那些證明了自己也沒有獲得滿足感的事情。
當我們識別出這些模式后,關鍵在于“轉向”:將“自證”的能量從“向他人證明”轉向“為自己構建”。例如,把“證明我有能力”變成“去做一件讓自己感覺有能力的事”。
2.修復創(chuàng)傷
學習自我關懷,以支持和理解自己的方式對待自己。溫柔地擁抱成長中那個被嚴厲對待和批評的自己,允許自己做的不完美,允許別人有不一樣的聲音。
例如,覺察到自己想自證時,無論他人是否理解,自己都給予自己更多的理解,而不是指責反思自己做錯了什么。迷茫時給自己更多的耐心,而不是催促自己趕緊解決問題,讓自己更焦慮。
3.轉換思維模式
從“我做不好”的思維中跳出來,練習說給自己說“我不知道”“做錯了也沒關系”。
借用最近網絡流行的一個詞“那咋了”來告訴自己,不自證也不會怎么樣。有一首歌里的歌詞很火,“如何呢?又能怎?”,雖然聽起來讓人覺得很難溝通,卻也不失為一種擺脫自證的好方法。
4.責任還給對方
我們需要意識到,有時候一些事情并不是我們的錯,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其實,有時候對方在提出問題的時候,并不是真的想知道真相,而是看你為了自證的表演,或者是為了把責任推給你,嚴重一些的是一種 PUA 的精神霸凌??梢詫W習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例如,同樣用提問的方式把焦點還給對方,而不是自證對方的問題。
最后,在調整自證模式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經歷選擇合適的方式。而且,不用給自己壓力,留給自己成長的時間,防止把跳出自證陷阱當成另一種自證。如果自己無法獨自調節(jié),可以向身邊的人尋求幫助,必要時可以求助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
策劃制作
作者丨樊亞奇 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wèi)生防治中心心理治療師 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會員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心理學會會員
策劃丨王夢如
責編丨王夢如
審校丨徐來 張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