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邀請的話題,總是建立在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上。
比如: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哪個更重要?
這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的事,正當的提問應該是:為什么同樣的 “事實”,卻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你的 “是”,很可能是它的 “非”;你的 “非”,很可能是它的 “是”。黃河清提出碳 - 14 檢測不可靠,至少不如他的 “一眼假” 可靠,這只是黃河清一眼看到的 “事實”,然而文物鑒定最怕的卻是 “一眼真”—— 沒有哪個高仿會是 “一眼假”。
八月份工業(yè)利潤大漲 20.4%,一些媒體認為經濟復蘇了,這是媒體人的 “一眼真”。其實之所以大漲,是因為去年同期有一個下跌的斷崖。
所以,人之為人,與動物的一個根本區(qū)別,就是亞里士多德說的:人是有理性的動物。
怎么定義這個 “理性”?
歐洲人對人的認知能力,分出了感性、知性、理性三個層階。黃河清的 “一眼假” 是感性階段,這方面人不能超越動物 —— 人的眼力遠不如鷹,但不等于鷹會比人類更實事求是。知性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認知階段,我們會發(fā)現很多人知識很豐富,但也就是個文化的復讀機,沒有自己獨特的觀點,沒有穿透真相的能力。為什么?就是因為認知沒有突破 “知性階段”。
那什么是知性?
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對經驗的歸納總結。我們通常說的科學規(guī)律,基本都屬于知性的范圍。既然依賴觀察與經驗的積累,就是一個不斷證實與證偽的過程,但不意味著求到了 “是”。我們看到了很多黑色的烏鴉,得出 “天下烏鴉一般黑” 的結論,然而這是錯的 —— 也有白烏鴉。
韭菜們做股票,看 MACD 技術指標,感覺一波一波特有規(guī)律,絕對是纏師說的 “走勢終完美”,但真做起來,還是無法逃脫被割韭菜的命運。為什么?因為你看到的 “規(guī)律” 是選擇性的,你沒有看到更多不那么完美的波動,抑或根本就沒有波動(比如僵尸股)。
那么,從社會學角度講,理性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境界?
古往今來,有無數大師下定義。馬克思說人有把握對象世界 “內在尺度” 的能力,這說的是真理性的認知。那什么又是真理性的認知?
我以為有兩位大師說得特別好。一位是尼采,他認為 “真理是一種謬誤”,是 “一支由隱喻、轉喻和擬人化組成的流動大軍”。這等于說世界上沒有絕對真理,如果有什么絕對真理,那就是一個不斷糾錯的過程 —— 如江水一般,逝者如斯,不舍晝夜。
另一位大師是老子,老子又是怎么看人類的智慧?
老子的邏輯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 “法自然” 述說的是一個 “變” 字 —— 萬變皆變,唯變不變。人類最可怕的就是上學時學業(yè)不怎么樣,卻學出了刻板印象,認為中學課本就是衡量 “事實” 的標尺。馬克思說過,資本與勞動的關系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然而事實卻是資本與勞動是共生關系:罵跑了民間資本和外資,經濟會衰退,很多人會失業(yè)。
既然世界是一個永不停歇的變化之流,那么就一定要解放思想。如果思想停留在中學的刻板印象,又怎么可能穿透復雜的經濟現象?連真相都看不清,又談什么實事求是。
沒有思想的解放,沒有糾錯機制,沒有順天應時的逍遙,就做不到 “實事求是”?
中國現在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什么?
是打開信息繭房。如果連 AI 都失去了中性立場,被訓練成按中學思政課的標準答案,向客戶提供選擇性信息,那還談什么 “實事求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