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隨著衛(wèi)星的高分辨率影像一一披露,扎波羅熱核電站的“斷電”真相也一一浮出水面:其生死的懸而未決,似乎已不再是“俄軍炮火”這一個簡單的答案了。六座大型的反應堆都已陷入了停機的狀態(tài),只靠幾臺柴油的發(fā)電機勉強維系著這座龐然大物的最后的生機。
2025年9月23日下午4時56分,扎波羅熱核電站最后一條750千伏高壓輸電線突然中斷。截至10月4日,這座歐洲最大的核設施已連續(xù)11天完全依賴應急柴油發(fā)電機供電,刷新了俄烏沖突以來最長斷電紀錄。
更令人震驚的是,衛(wèi)星圖像顯示輸電線路斷裂處未見明顯炮擊痕跡。高空影像中,倒塌的輸電線塔周邊土壤無彈坑,植被保持完整,與雙方宣稱的“遭敵方火力破壞”說法形成矛盾。這一發(fā)現使斷電真相撲朔迷離,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調查組初步判斷可能是技術故障或人為蓄意操作所致。
核電站內部形勢已逼近臨界點。18臺柴油發(fā)電機中7臺滿負荷運轉,轟鳴聲晝夜不息。盡管俄方宣稱柴油儲備可維持20天,但烏克蘭能源部長斯維特拉娜·格林丘克披露,實際庫存僅夠15天常規(guī)消耗,且部分發(fā)電機因連續(xù)工作出現異常升溫。IAEA緊急報告指出,若192小時內無法恢復供電,堆芯熔毀風險將升至34%——接近福島核事故前的風險水平。
可謂前因后果俱全的教訓,根源就埋藏在了戰(zhàn)爭前就已存在的設計的嚴重缺陷中。但隨著戰(zhàn)火的不斷蔓延,原先為扎波羅熱核電站的“冗余的防護網”——4條750千伏的及6條330千伏的供電線路都先后遭到破壞,至今已有90%的線路癱瘓。基于2023年的卡霍夫卡大壩的潰壩事件后,核電站的冷卻水源的補充能力就驟降了60%,最終也只好被迫進入了“省電”的模式。
但隨后俄軍的指揮體系又在俄軍控制的后更換的俄羅斯籍的操作員與烏方的技術人員之間又引起了指揮的混亂,就在2024年2月8日,兩者之間又一次因指令的沖突導致了該核電站的冷卻系統暫停了37分鐘。
衛(wèi)星影像同時捕捉到詭異動態(tài)。9月28日,核電站東北側20公里處出現俄軍工程部隊,正在架設通往梅利托波爾方向的臨時電纜。這與俄羅斯原子能公司(Rosatom)2025年1月宣布的“電網接入計劃”吻合,該計劃旨在將核電站電力輸往克里米亞及烏東俄控區(qū)。烏克蘭綠色和平組織專家揚·范德普特警告,俄方可能借機制造危機,為永久性割接電網制造借口。
伴隨堆芯的熔毀,必將引發(fā)一系列不可逆轉的惡性反應的倒計時也已拉開了序幕。盡管VVER-1000型的反應堆已經徹底地停止了核的裂變活動,但其所積累的乏燃料的池仍需要長期的冷卻才能使其處于安全的狀態(tài)。但不幸的預測也隨之而來:一旦柴油的“最后一根稻草”被掐斷,英國的那6座核電站就將在3周的時間內,一個接一個地達到“沸點”,其中最有可能引起爆炸的就是那一縷縷的氫氣。
但最為致命的還在于,該核電站的所處地理位置就如同一顆“放射性地雷”,即該電站的所處的第聶伯河沿岸的土壤疏松,放射性物質不僅能將其帶入第聶伯河中,造成了河流的長期的放射性污染,而且還可能隨地下水的流動而滲透至地下水系,造成了對鄰近的黑海北岸的長期的、不可逆的、深遠的、不可估計的、災難性的污染,對黑海及其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都將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危害!
國際社會正展開絕望救援。IAEA總干事格羅西三周內輾轉莫斯科、基輔和華沙,提出“安全區(qū)三步走方案”:首先由聯合國部隊接管核電站周邊30公里區(qū)域,隨后組建多國專家團隊修復電網,最后將管理權移交IAEA臨時托管。但俄羅斯堅決反對第三方介入,普京在9月25日會談中明確表示:“扎波羅熱是俄羅斯聯邦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唯有這場以核能危機為開端的百年災難,才將核能時代的殘酷的悖論一一蕩滌于無形:人類的智慧已經能夠將原子能馴服于自己之下,卻始終無法將貪婪與謊言的毒瘤給完全的根除。此時的天際線,早已不再是曾經的那一抹絢爛的能源之光,而是一抹慘淡的文明自毀的陰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