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潮觀魚】
最近,一首《技能五子棋之歌》以其魔性的歌詞旋律和舞蹈席卷全網(wǎng),并引爆了一場“笑點在哪”的喜劇審美分歧大討論。
它就像一顆“喜劇榴蓮”——愛者沉迷,厭者不解。
有人被旋律洗腦,被演員渾然天成的“癲”勁兒感染,夢里都在哼唱:“技能五子棋,飛沙走石;技能五子棋,力拔山兮!”
也有人看了兩遍,仍找不到笑點所在,無感甚至反感刷屏。
沒有結(jié)構(gòu),沒有大底,沒有邏輯,夢到哪句說哪句,那首歌也被節(jié)目組認證就是AI寫的。
今年的《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下文簡稱為《喜人2》)看到現(xiàn)在,有個趨勢十分明顯——整體作品越來越抽象,沒有鋪墊、直接“干拔”情緒的炸場式臺詞越來越多。在年輕群體中越來越火的素描喜?。⊿ketch),正以“荒誕”與“抽象”的標簽強勢出圈。
玩抽象,也不是那么簡單
從土豆呂嚴創(chuàng)作的《父親的葬禮》,到《喜人2》集中出現(xiàn)的“抽象派”作品,它們沒有傳統(tǒng)的喜劇結(jié)構(gòu),甚至沒有普遍共鳴,在天馬行空的臺詞里,編劇們丟掉了邏輯和“意義”的包袱,被調(diào)侃“像AI寫的劇本”。
這類作品的共同點,就是提供一種簡單純粹、不設防的快樂——觀眾不必思考,無需共情,只用沉浸在片刻的荒誕里,暫時抽離現(xiàn)實,笑就完事。許多現(xiàn)場得分不高的作品,反而在網(wǎng)絡上形成熱議。
《技能五子棋》就是其中的代表。故事講述五子棋冠軍張呈去“技能五子棋”學校提升技能,沒想到校長“技能五”和學生“子棋”的特殊技能就是施展“飛沙走石”(把對手的棋子直接扔進什剎海)、“靜如止水”(凝結(jié)時間,對方假裝被凍?。ⅰ傲Π紊劫狻保ㄋ钠灞P,直接獲勝)、“兩級反轉(zhuǎn)”(翻轉(zhuǎn)棋盤,放出對手黑歷史照片,擊潰對手心理防線)等荒誕招式。該校的教學核心理念是“下棋的真諦是快樂”,你有多久沒有在下棋時又唱又跳了?
面對這股抽象的喜劇風潮,觀眾態(tài)度兩極。
有人為喜劇的“抽象化”悲哀,認為其失去了喜劇應有的共鳴與結(jié)構(gòu),沒內(nèi)涵,沒啟發(fā),沒有對當下社會的反映,也沒有小人物切入口,純荒謬,無意義;
但有人欣然接納,狠狠贊同土豆那句“快樂而非勝利的真理將被傳播至永恒”,生活已經(jīng)這么累了,笑就行了,看個喜劇何必非要找意義?
其實,在這種高壓的自創(chuàng)自排節(jié)目里,能讓一部分觀眾發(fā)自內(nèi)心地笑出來,已經(jīng)是創(chuàng)作者能力的展現(xiàn)。即使是抽象作品,誕生也并不容易,不是“想一句是一句”“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那么簡單,其難點恰恰在于如何精準預判觀眾的設想并通過反差引爆觀眾的情緒。
不少如今出圈的抽象作品,創(chuàng)作初期也是頻頻受挫,展演中包袱不響是常事,下臺后不斷復盤改進,尊重觀眾的反饋,才能最終登上節(jié)目。
比如《技能五子棋》的創(chuàng)作想法誕生自兩年前,打磨了一年半,創(chuàng)作者們憋著一口氣,通過線下展演的反饋,不斷掰開了重寫,才最終呈現(xiàn)出今天的效果?!都寄芪遄悠濉返木巹≈坏孕∶?,社交平臺簡介都透著一股抽象——“2006年臨沂市十佳少先隊員”。
而且,即便是抽象風格的作品,也依然需要尋求能笑出來的那部分觀眾的共鳴。
例如組合“海維go”的作品《空城計》。面對敵軍壓境的“無腦版”諸葛亮,索性開啟精神勝利法與玄學模式,口中念念有詞:“我就是命好,沒有人比我諸葛亮命好……好運好運,接接,霉運霉運,走走?!彪S后又反轉(zhuǎn)自洽,道出“是人就要接受自己的平庸”。
這種從荒誕中冒出的真實,跟“在上班和上學之間選擇了上香”的年輕人消解壓力方式如出一轍,瞬間擊中了臺下觀眾,嘉賓辛芷蕾和胡先煦深感共鳴,“俺也一樣。”這種聯(lián)結(jié),未必源于深刻價值,主要在于抓住情緒。
為了減少冷場,這類喜劇還需要依賴一套成熟的角色設計:由“怪人”負責裝傻,通過異于常人的行為邏輯制造笑點;再由邏輯正常的“直人”負責吐槽,在怪人“癲”至一定程度時,比觀眾快0.5秒點破場上的不合理,吐槽怪人的荒誕之舉。
這種搭配,一個負責“瘋”,一個負責“捅破”,缺一不可,如同相聲里的逗哏和捧哏,既放大了笑點,也避免了觀眾“出戲”。
此前比較出圈的喜劇作品《少爺與小姐》中,劉波er與龍傲天、趙娟er與冷冰凝愛語夢翠霜,就是兩對分工明確的“直人”與“怪人”。
兩位負責吐槽的“直人”坐看兩位“怪人”搞怪
當然,要駕馭好這些角色,很難,本季大放光彩的張興朝和楊雨光此前都是配角,直到這一季遇上代表作,他們身上渾然天成的“怪”才被觀眾看見。就連前幾年被觀眾吐槽不好笑還不淘汰的“米未太子”張呈,也通過刻苦練習為助演的節(jié)目增色不少。
這些都說明,對劇本反復的打磨,以及對演員特質(zhì)的精準捕捉和放大,才是荒誕喜劇得以成立的基礎。
當喜劇節(jié)目不再“講道理”,不再硬煽情
除了抽象,《喜人2》還有個明顯的創(chuàng)作趨勢,編劇們在淡化那種刻意“上價值”、煽情的素描喜劇收尾套路。
回想《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時期,像冠軍組合“某某某”那種挖掘社會議題、走深刻情感敘事、“后勁兒大”的作品曾備受推崇。但這一季,用幽默包裹殘酷現(xiàn)實的作品,想要出彩的難度變得更大了,很考驗編劇和演員的功力。
比如“思念成吉”組合的《史密撕再就業(yè)》,盡管觸及“優(yōu)化”等現(xiàn)實關(guān)鍵詞,但因為沒有特別的視角,反響相對平淡,倒是借用知名餐飲品牌口號的那句“你好你好,全國小炒肉大王,史大廚辣椒炒肉,請慢用”的臺詞,戳中了現(xiàn)場觀眾的笑點。
但馬東沒給分,因為他稱自己沒看懂這個服務員喊口號的梗,這也表明,引發(fā)共鳴的已不再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觀察,而是那些在特定圈層內(nèi)流通的“文化暗號”。
這也是張呈油菜花田回頭照片能引發(fā)喜人老觀眾爆笑、但新觀眾一臉懵的原因,“內(nèi)部?!痹絹碓蕉?,許多致敬《一喜》《二喜》《喜人1》的片段,新觀眾很難理解。
當然,不硬煽情不代表反煽情,如果作品能有一個好底和好結(jié)構(gòu),依然很加分,像《真假美猴王》《舊警察故事》《小放光明》這類作品,線上線下都獲得了高度評價,因為他們的情感升華恰到好處,不突兀、不說教。
還有一個很不錯的作品《老人與狗》,主創(chuàng)之一在現(xiàn)實中經(jīng)歷了失去父親的痛苦,但作品并未因此做得很沉重,反而將情感處理得輕盈克制,直到結(jié)局大家才恍然大悟,那份沖擊感反而更大。
這正符合許多觀眾當下的情感需求:看綜藝不是為了上課的,而是為了喘口氣。大家本能地抗拒在休閑時間還要被教育、被感動,對那種“預制”淚點產(chǎn)生了抗體,但不排斥溫暖情緒的傳遞。
這種喜劇審美的變化趨勢,并非是對深刻的否定,更像是對情緒自由的一種守護。
當現(xiàn)實的壓力無處不在,人們需要即時的情感滿足,能有一個十幾分鐘的視頻讓你毫無負擔地開懷大笑,在一瞬間忘記煩惱和焦慮,本身就是一種珍貴的治愈體驗。
這里不得不說,馬東作為幕后推手——被李誕調(diào)侃為“碩果僅存唯一‘老登’”“一登大師”——和團隊一手打造了《奇葩說》《樂隊的夏天》《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喜人奇妙夜》等爆款節(jié)目,確實讓很多熱愛創(chuàng)作的人,找到了合適的舞臺。
比起在大制作電影里打醬油說尷尬臺詞,能在自己決定劇本走向的喜劇舞臺上發(fā)光發(fā)熱、為觀眾提供治愈瞬間,更能彰顯這些喜劇創(chuàng)作者的價值。
這樣看來,素描喜劇作品正從一種以悲劇和反思為內(nèi)核的“精神食糧”,回歸一個樸素的功能——一個安全、解壓的情緒出口??鞓凡槐匾栏接谌魏我饬x,快樂本身就是意義。
看個綜藝而已,大家不妨擱置爭議,多看讓自己笑的作品。就像有人問“《技能五子棋》笑點在哪”,其實很簡單,能笑出來就享受,笑不出來很正常,看其他的就好了。快樂和審美,本身就不必統(tǒng)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