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記者 賀瑩瑩 盧昱 大眾日報通訊員 張雙雙 龐占英
中秋節(jié)前夜,晚上8點,德州禹城的秋雨初歇。禹城市民程杰在自家書房里,正直播教網(wǎng)友識字。從一個個簡單的拼音,到一個漢字,再到一整個句子,6年來,她堅持在云端為各地網(wǎng)友開設(shè)識字課堂。憑借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她的線上課堂已吸引20余萬網(wǎng)友的關(guān)注。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平均年齡五十歲以上,很多人都年過六十,三分之二以上為女性,大多沒“背過書包”。
如今,東北的“靜待花開”能記賬了,甘肅的“知足常樂”敢獨自坐公交車了,新疆的李其紅可以給孩子讀故事書了……這些反饋讓程杰甘之如飴。她用一堂堂公益識字課,幫“一群走得慢的人”,一點點追上了數(shù)字洪流的腳步。
陽臺成為程杰的“講臺”。大眾日報記者 賀瑩瑩 通訊員 路龍帥 攝
講臺是她的天地
程杰與教學結(jié)緣,要回溯到2003年。彼時,26歲的她帶著僅2個月大的兒子,跟隨丈夫“北漂”。作為一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全職帶娃”從不是她的人生追求,可北漂生活的現(xiàn)實擺在眼前:無人幫襯照看孩子,她只能選擇“跟著孩子找工作”。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后,程杰便順勢成了幼兒園的老師;等孩子升入小學,她又無縫銜接,轉(zhuǎn)型為小學教師。憑借著對教育的熱忱與負責心,她在北京一所小學一干就是8年,始終堅守在一至三年級班主任的崗位上。除了英語、音樂、體育學科外,班級里其余科目均由她一人包攬,且教學成果斐然——尤其是語文教學,她獨創(chuàng)的“拆字記憶法”“拼音兒歌”,讓班里幾乎沒有孩子在語文學習上掉隊。
程杰深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她所在的學校位于北京六環(huán)外,學生大多是外來務(wù)工人員或經(jīng)商者的子女,知識基礎(chǔ)、學習習慣參差不齊。她沒有用統(tǒng)一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孩子,而是用耐心與巧思走進他們的世界,一點點幫助孩子們糾正不良的學習與生活習慣,用愛與責任守護著這群“異鄉(xiāng)小候鳥”的成長。
2020年,已過不惑之年的程杰為陪伴即將高考的兒子,不得不辭去北京小學的教職,回到老家禹城。離開那方熟悉的講臺,她的心里總像空了一塊?!安恢t虛地說,那8年的小學教學,我做得非常出色?!被貞浧鹪诒本┑慕虒W生涯,程杰的語氣里滿是驕傲與懷念,“那時候雖然累,可講臺就是我的天地,看著孩子們一點點進步,再辛苦都覺得值?!?/p>
從“教孩子”到“教大人”
剛回到禹城的那段日子,離開講臺的程杰總有些無所適從,常常對著手機發(fā)呆。一次刷短視頻時,她看到有老師直播教拼音,心里突然泛起一個念頭:“我有多年教孩子拼音的經(jīng)驗,說不定也能試著做直播教學?”可真正上手后她才發(fā)現(xiàn),線下教學游刃有余的自己,在線上創(chuàng)作領(lǐng)域竟是徹頭徹尾的“小白”——拍攝角度怎么調(diào)才能讓板書清晰可見?剪輯軟件的各項功能該如何操作?視頻時長控制在幾分鐘內(nèi)最能留住觀眾?一連串的問題擋在面前,每一個都需要她從零開始摸索。
沒有專業(yè)的團隊協(xié)助,也沒有高端的拍攝設(shè)備,程杰便把自家的陽臺改造成了“臨時演播室”:一張桌子,再加上一部手機、一盞補光燈,是她全部的“裝備”。她每天對著手機反復練習拍攝,對著剪輯教程一點點琢磨操作技巧,常常忙到深夜。
最初,她發(fā)布的是兒童拼音教學視頻。整整5個月里,她雷打不動地堅持“錄制—剪輯—上傳”的節(jié)奏,粉絲也從最初的寥寥數(shù)人,慢慢積累到5000人。那段時間,直播和短視頻沒有給她帶來任何收入,可程杰卻樂在其中:“我沒把這事兒當成謀生的活兒,更像是打發(fā)時間的趣事,幫到那些沒條件上輔導班的孩子,特別有意義?!?/p>
隨著時間推移,程杰漸漸發(fā)現(xiàn)了問題:短視頻只能單向傳遞知識點,無法與觀眾互動、答疑。“想讓大家真正學懂、學會,實時互動才是關(guān)鍵。”抱著這樣的想法,她鼓起勇氣開啟了人生第一場直播。
最初的直播間格外冷清:第一天只有5個觀眾,還都是偶然路過的“游客”,沒等她講完“a、o、e”的發(fā)音,人就都走了。但程杰沒有放棄,依舊每天準時開播,認真講解每一個知識點。慢慢地,直播間的人數(shù)穩(wěn)定在了二十多人,留言區(qū)里的提問也越來越多:“老師,‘拆’字怎么寫才能不寫錯?”“明天能講講怎么組詞嗎?”程杰一直以為,屏幕那端“潛水”的是陪著孩子聽課的家長。
直到暑假快結(jié)束的一天,一場連麥徹底打破了她的認知,也讓她開啟了“成人識字”的大門。
那天直播時,有人申請連麥。接通后,一個略顯滄桑的女聲傳了過來,帶著幾分緊張與局促:“老師……老師好,我組詞總也組不好,您有啥好辦法嗎?”程杰愣了一下——這聲音聽起來不像是家長,反倒像個中年人。緊接著,對方的一句話讓她徹底愣住了:“老師,其實我是成年人,已經(jīng)偷偷聽您講課好幾天了?!?/p>
話音剛落,直播間的留言區(qū)瞬間“刷屏”:“我小時候沒怎么上過學,認識的字特別少”“我是殘疾人,沒機會進校門,一直特別羨慕能認字的人”“我也偷偷聽了好久,不好意思開口……”
其中一條留言讓程杰紅了眼眶,那是一位叫小敏的觀眾發(fā)的:“老師,我今年42歲,在云南的鋼筋廠做工。我沒上過學,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好。每次簽工資單,都得找工友幫忙;有時候工頭給我少記兩天工,只能認了,大家都叫我‘睜眼瞎’……”
這段留言讓程杰的鼻子一下子酸了,她的喉嚨也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她強忍著情緒,輕聲說:“小敏,你別著急,以后我教你,咱們慢慢學,肯定能學會?!?/p>
掛斷連麥,程杰坐在椅子上,久久沒有動。她打開電腦,搜索 “中國文盲人數(shù)”——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的數(shù)據(jù)跳了出來:我國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文盲人口,還有3775萬。
這個數(shù)字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重重砸在程杰的心上。她突然想起直播間里那些“奇怪”的提問:“老師,怎么查公交車路線?”“藥盒上的字怎么看才知道吃多少?”“收條應該怎么寫才不會出錯?”原來,那些她以為的“家長”,根本不是陪孩子聽課,而是一群渴望識字、卻被現(xiàn)實困住的成年人。她當即決定:把直播課改成專門教成年人識字的公益課,“我要幫他們追上社會發(fā)展的步伐”。
“量身定制”的識字課
決定教成年人識字后,程杰才發(fā)現(xiàn),這比教孩子難多了。很多學員心里有自卑,總覺得“這么大年紀了還學認字,丟人”,不敢提問,也不敢連麥,很多學員的家人也不支持,覺得這么大歲數(shù)再學習實在沒必要。
“一邊鼓勵他(她)們克服困難學習,一邊重新設(shè)計課程,不能照搬教孩子的方法?!背探苻D(zhuǎn)遍了禹城以及線上的書店,買了20多本成人識字教材,從《成人拼音入門》到《常用漢字3000個》,每一本她都逐頁翻看,劃重點、寫筆記。有一本教材里的“生活場景識字法”讓她眼前一亮,她把這些教材里的精華挑出來,從最基礎(chǔ)的拼音教起,每個字都掰開揉碎了講。
為了講好拼音,程杰會專門錄下自己的口型和舌頭的位置,方便學員對照和理解?!澳惆l(fā)不準翹舌音,我會建議你,看電視、打掃衛(wèi)生的時候就把舌尖往上翹,什么時候咋翹都行了,你再練習這個音,就差不多了。舌頭在你嘴里,別人幫不上忙,我只能告訴你該怎么做,就好比教練和運動員的關(guān)系。”
在備課的過程中,程杰習慣一個字一個字地摳,每個字都要有一些延伸的觸角,從字音怎么讀,到字形怎么記,甚至追溯字的起源。如講“砌”字,她解釋說:“‘砌’字左邊是‘石’,右邊是‘切’,把石頭壘在一起想要美觀需要切割,又是一個形音義的組合,這就是古人的智慧?!泵看沃辈ィ龑⑹謾C穩(wěn)穩(wěn)架在三腳架上,鏡頭對準紙面,她不美顏,也不露臉,“學員們眼神不好,得讓字占滿屏幕?!?/p>
“無論是拼音還是識字,我想教給大家的是原理,是方法,希望他們可以去領(lǐng)悟和應用,舉一反三,學會學習的能力?!背探芟M眠@樣的方式讓學員對漢字有更廣的理解。程杰的書架上摞著一摞厚厚的書本,那都是她一字一句寫出來的教案,程杰說:“成年人學習更注重實用性,讓他們知道字的來龍去脈,記得才更牢。”
為了照顧不同地區(qū)的學員,程杰還調(diào)整了上課時間。一開始,她晚上7點開播,沒多久就有新疆的學員留言:“程老師,我們這里比內(nèi)地晚兩個小時,7點還在做飯,能不能晚點開播?” 她立刻把時間改成8點,還特意在直播間備注:“新疆、青海的學員別著急,等你們吃完飯再上課。”
藏在漢字里的師生情
一般來說,掌握2000個字就已達到小學畢業(yè)水平。程杰的大部分學員半年時間就可以掌握1500字—2000字,基本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程杰的直播間里,藏著太多讓人熱淚盈眶的故事。這些故事,來自天南海北的學員,也來自他們與程杰之間,跨越山海的師生情。
“老師,我考到駕照了,我終于可以開車帶著哥哥去醫(yī)院拿藥了?!辈稍L間隙程杰接到了學生李琴的電話。57歲的李琴在電話中一口一句“老師”喊著,好像一名向老師匯報成績的真摯孩子。這位來自內(nèi)蒙古通遼的農(nóng)牧民,小時候因為家庭困難,幼小的妹妹、殘疾的哥哥都需要照顧,所以她放棄了上學的機會,從未踏進過校門。不識字的窘迫,曾讓她屢屢受挫,看不懂哥哥的病歷,就連給哥哥買常用藥,都要拿著舊藥盒反復比對,生怕買錯。由于住得比較偏遠,家離醫(yī)院有30公里,她也時常因不識字坐錯車。
偶然刷到程杰的直播后,李琴被老師的講解深深吸引,但又怕鄰居笑話“這么大歲數(shù)還學認字”,只能躲在房間里“悄悄”學習。一臺老式的縫紉機就是李琴的學習桌,每天放完牧、干完活兒,她總在這坐很久。不僅如此,她還把自己的書借給跟她同樣情況的同鄉(xiāng)。
“老師,我真心誠意謝謝你,我以為我的人生就這樣了,老師不僅教我認字,還總鼓勵我,說‘學習啥時候都不晚’,如今取個快遞、村里簽字、去醫(yī)院看病、手機轉(zhuǎn)賬,好多事可以自己辦了,接下來我還要跟著老師學國學!”
與東北的“花開富貴”算是“不打不相識”。有一次直播時,留言里很多人反映屏幕清晰度不夠,“程老師,換個好手機吧。”“好,等我掙了錢?!背探馨腴_玩笑半認真地回道。
誰知,一位學生居然私下組織大家“集資”給程老師換一部新手機?!盎ㄩ_富貴”以為是程杰授意,私信給她表達不滿:“可以售課,是正規(guī)途徑,但是不應該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花錢。”程杰這才得知此事,立即叫停并感謝大家的心意。誤會解開后,“花開富貴”成了“鐵桿”粉絲,還采了一袋野山菇給程杰寄了過來。程杰收到時,心里暖暖的。她說:“我沒給學員們什么,可他們總想著我?!?/p>
河南的“知足常樂”趙姐,則讓程杰看到了“識字的力量”。趙姐58歲,做汽車配件生意幾十年,從年輕就跟著丈夫走南闖北賣配件,憑著一股韌勁,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并在福建開了店??伤蛔R字,店里的進貨單、出貨單都看不懂,客戶來買配件,有時候客戶要的型號她找不到,只能打電話讓兒子回來?!拔疫@輩子最遺憾的就是小時候因為貪玩沒識字?!壁w姐第一次連麥時,這么對程杰說。趙姐學得很努力,每天邊看店邊上課,有時候記不住,就把字寫在配件的包裝盒上,看一眼盒子,認一遍字。“程老師,我現(xiàn)在能獨自看店了!”趙姐的聲音里滿是驕傲。
一群人“追光”
2024年春天,在學員們的“催促”下,程杰建了個微信群,群名叫“我們的識字班”。群里很熱鬧。每天早上,有人發(fā)自己寫的作業(yè):“程老師,你看我寫的‘家’字對不對?”
程杰會一條條批改,用紅色的字標注:“‘家’字的寶蓋頭要寫得寬一點,把下面的‘豕’蓋住,就像房子保護家人一樣?!?/p>
云南的“花開四季”是個果農(nóng),之前因為看不懂單子,賣水果時總被收購商坑。在識字班學了一年后,她不僅可以看懂單子,還會用手機記賬,收購商再也不敢坑她了。她在群里發(fā)了張自己果園的照片,說:“今年的蘋果熟了,我能自己記賬了,謝謝程老師,謝謝大家。”群里的學員們,雖然來自天南海北,卻像一家人。
去年,在學生們輪番“催促”下,程杰以很低的價格上線了部分課程。除了教識字,程杰還根據(jù)學員的需求,加了“實用技能課”。有學員說“賣菜總算錯賬”,她就開了“算術(shù)課”;有學員說“不會用智能手機”,她就教大家怎么切換拼音輸入法、怎么存聯(lián)系人、怎么視頻通話;她還特地編輯了一套“萬事不求人”的攻略,“學員需要啥,我就教啥?!背探芸傉f,這些技能都是以識字為基礎(chǔ)的,“先認字,再學本事,他們才能真正‘萬事不求人’”。
由于長期久坐錄課直播頻繁腰疼,程杰休息了一陣,不少同學發(fā)來“催更”信息,可又擔心程杰的身體。剛剛過去的教師節(jié),程杰收到了最特別的禮物——學生們用剛學會的字發(fā)來的藏頭詩祝福:“程門立雪意綿綿,杰士傾囊智慧傳。老樹繁桃花李艷,師恩似海韻長綿。程杰老師我們想您了?!边@一刻程杰覺得一切都值得。
“向內(nèi)求,十年如一日;向內(nèi)求,日日如新生?!边@句話是程杰最喜歡的話,雖然學員們或多或少由于出身等客觀原因,在前半生過得很辛苦,但是他們沒有停下腳步,面對當下快速發(fā)展的數(shù)字時代,別人求開心時他們求進步,努力追趕著這個時代。
程杰的社交背景頁,是一個“光”字的分解?!澳憧础狻@個字,多像一個人舉著火把?!敝辈r,程杰常常和學生們分享這個字的含義,“我們學習認字,就是給自己舉一盞燈,既能照亮自己的路,也能給身邊的人帶去光亮?!?/p>
程杰像一盞燈,用自己的光錐,守望著“云端識字班”;而她的學員們,也以最樸素的方式,完成一場靜默的覺醒——他們是在重新定義人生的坐標,讓終身學習成為可能。
來源:大眾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