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漢濱區(qū)石堤小學利用“校園共享廚房”,用心為學生打造一堂有煙火、冒熱氣、有溫度的勞技課堂,讓學生感受到了勞動實踐的快樂和濃濃的生活氣息。
清晨,烹飪社團的孩子們早已在輔導(dǎo)老師的帶領(lǐng)下忙碌起來。他們有一個溫暖而真誠的計劃——親手制作“玉兔”饅頭,為全校老師送上雙節(jié)祝福。一時間,孩子們化身“小小面點師”,在老師的指導(dǎo)下,認真稱量面粉、調(diào)配酵母與水。面粉悄悄沾上鼻尖,汗水輕輕劃過額角,專注的眼神中,一個個面團在他們手中揉捏、成型。
3個小時的發(fā)酵等待后,面團變得飽滿柔軟,進入關(guān)鍵的“整形”環(huán)節(jié)。“玉兔”的制作并不簡單,耳朵要挺拔,身形要圓潤——孩子們在一次次的嘗試中逐漸找到手感,指間漸漸熟練,案板上也陸續(xù)“跳”出了姿態(tài)各異的“小玉兔”。他們將成型的“玉兔”與花卷輕輕放入蒸籠,靜待十分鐘的醒發(fā)。灶火燃起,水汽氤氳,整個廚房彌漫著期待的暖意。
當蒸籠揭開的那一刻,憨態(tài)可掬的“玉兔”躍然眼前,孩子們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那份自豪與喜悅,勝過千言萬語。他們迫不及待地將這份親手制作的祝福送到老師手中,廚房內(nèi)外,溫情流動,其樂融融。
“校園共享廚房”,不只是一方灶臺,更是一個融合了文化傳承、勞動教育與團隊協(xié)作的育人場域。在這里,孩子們在鍋碗瓢盆的協(xié)奏中,懂得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在互助協(xié)作的過程中,體會到“同心協(xié)力”的集體力量;在分享勞動成果的喜悅中,深化了對“團圓”與“感恩”的理解。這堂色香味俱全的實踐課,讓教育走出了課本,回歸了生活。(徐紅云 周玉 李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