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七月初五,看似普通的日子,在道教文化中卻藏著重要密碼——這一天與北斗星君的信仰緊密相連。北斗七星,古稱“七元星君”,被視為掌控人間福禍的神祇?!短闲`北斗本命延生真經(jīng)》記載,北斗七星分別對應(yīng)“慈悲、智慧、福德、圓滿、至真、謙恭、正覺”七種德行,民間常在此時祭拜,祈求消災(zāi)延壽。
老一輩人常說:“七月初五拜北斗,一年安康到心頭?!边@一習俗在江南地區(qū)尤為盛行,人們會準備藕餅、桂花糕等供品,既是對神明的敬意,也暗合秋日“貼秋膘”的飲食智慧。而蘇軾在《擷菜》中寫的“秋來霜露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正呼應(yīng)了此時節(jié)蔬菜豐收的景象——原來,千年前的文人早已將祭神與食俗融為一體。
若問誰最懂秋天的味道,蘇軾定是榜上有名。被貶黃州時,他因“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的豬肉,創(chuàng)制出“慢著火,少著水”的東坡肉,讓廉價食材變身人間美味;在惠州,他發(fā)現(xiàn)“食蠔之美”后,寫信給兒子調(diào)侃:“慎勿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
更妙的是,蘇軾的秋日食譜暗藏養(yǎng)生玄機。他在《新釀桂酒》中記錄的桂花酒,以蜜桂花、糯米粉釀制,恰好契合處暑后“甘潤健脾”的飲食原則;而《浣溪沙·詠橘》中“香霧噀人驚半破”的描寫,更讓橘子成為秋日清潤的代表。這些看似隨性的飲食記錄,實則是古人“藥食同源”智慧的生動寫照。
七月初五的餐桌上,總少不了兩道非遺美食——藕餅與桂花糕。藕餅以鮮藕擦碎,混合糯米粉、肉末煎制而成,外酥內(nèi)糯,藕香四溢。這一技藝在《香藕餅》詞條中記載,需“待一面定型再翻面”,看似簡單的步驟,卻藏著“火候即人心”的哲學。
而桂花糕的起源更富詩意。相傳明朝末年,新都小販劉吉祥受楊升庵桂湖賞桂的啟發(fā),將鮮桂花腌制成蜜,加入蒸熟的米粉制成糕點,取名“桂花糕”。如今,南京的桂花糕“式樣漂亮、口感酥軟”,咸寧的則“油潤不膩,入口化渣”,連上海的水晶桂花糕都成了“過年必備”。這些變化,正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最好注腳。
處暑過后,暑氣漸退,但“秋燥”隨之而來。此時飲食需“甘潤健脾,酸斂潤肺”,正如《處暑節(jié)氣 一粥一菜加一茶》中推薦的茯苓紅豆蓮子山藥粥,以薏米、赤小豆祛濕,用山藥、蓮子健脾,暗合《黃帝內(nèi)經(jīng)》“秋養(yǎng)肺”的古訓。
民間更有“七月初五吃藕餅,一年順遂不生病”的說法。藕者,諧音“偶”,寓意“好事成雙”;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又被賦予“清廉”的象征。而桂花糕的“桂”與“貴”諧音,寄托著“步步高升”的期許——原來,中國人的飲食從未離開過文化的根系。
若想復刻蘇軾的秋日浪漫,不妨試試這道“東坡同款枸杞菊花茶”:取枸杞子10克、菊花5朵,用沸水沖泡,燜5分鐘后飲用,既能潤燥,又應(yīng)了“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的養(yǎng)生之道。
而藕餅的創(chuàng)新吃法更令人驚喜:將傳統(tǒng)肉末替換為蟹粉,裹上藕碎與糯米粉,煎至金黃后淋上魚香汁,便成“藕酥肉嫩”的秋日限定。正如蘇軾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寫的“烏菱白芡不論錢”,秋天的美味,從來不需要昂貴食材,只需一顆懂得發(fā)現(xiàn)的心。
七月初五的秋日餐桌,是北斗星君的庇佑,是蘇軾的詩意,是藕餅與桂花糕的煙火氣,更是中國人“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學。當我們在朋友圈曬出“桂子飄落,拾花釀秋”的文案時,不妨想想——那些穿越千年的味道,早已將文化、節(jié)氣與情感,熬成了一碗最暖的秋日湯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