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上海云河我是云河2025年09月30日 00:34上海
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帖子,是一個IP顯示安徽的網友的跟帖:“上海人多精明啊,在上海,你就是跑遍大街小巷,四處詢問,看看又能有幾個人會把錢借給你?”
這話讓我瞬間笑出聲,看完這個帖子,我腦海里浮現(xiàn)出“”山瑞果果“的形象,這不活脫脫一個“山瑞果果”么?
而后,我心里涌起的是對他的擔憂和祝福,我擔憂的是,要是這個老鄉(xiāng)是在上海打工的,那可就有危險了,按他的這個邏輯,他打工辛苦賺的血汗錢有可能被別人騙光的風險啊,我祝福的是,希望他不是在上海的外地人,而是在自己的老家生活的,感覺他這樣頭腦的人只適合生活在老家,不適合生活在上海。
我有點擔心這位老鄉(xiāng),是因為我在想:如果他真覺得“跑遍大街小巷,四處詢問”能借到錢,那他在生活中得吃多少虧?打工攢的血汗錢,可別被人用“借點錢救急”的套路騙光了,而他呢?還覺得自己獻愛心,做了好事情了呢。
我覺得老鄉(xiāng)的這個帖子有趣,是因為我第一次知道,借錢,原來可以跑遍大街小巷,四處詢問,這樣去借錢的,我是真的開了眼界了。反正我知道,上海人也都知道,在上海,就是跑遍大街小巷,四處詢問,確實沒幾個人會把錢借給你,這樣的難度和彩票中500萬大獎的概率是一樣的,甚至更難。
這個老鄉(xiāng)的吐槽,讓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有人覺得借錢是能“跑遍大街小巷、四處詢問”就能辦成的事。想象一下:一個陌生人突然攔住你,開口就要借錢,你會怎么反應?反正我肯定搖頭。別說上海,擱哪兒都一樣。
可是,為什么老鄉(xiāng)就是覺得借錢靠“跑遍大街小巷,四處詢問”是可以的呢?
我的理解,跑遍大街小巷,四處詢問,找人借錢,找的應該是陌生人,那你在他的眼里也是陌生人,怎么可能會把錢借給一個陌生人呢?至少我是不會的,當然,排除像打發(fā)叫花子那樣的幾分幾毛錢就不算了啊,那樣的就不是借錢的性質了。
老鄉(xiāng)發(fā)這個帖子,話里帶著股怨氣,無非就是想說上海人精明,上海人摳門,上海人小氣,上海人冷漠,可是,問題也來了,我很好奇的是,老鄉(xiāng),難道在你們安徽老家,你們借錢就是這樣的方式的么?跑遍你們老家的大街小巷,四處詢問,就會有很多很多人把錢借給你了么?你們安徽老家是這樣的么?難道真有人靠這種方式借到錢? 要是挨家挨戶敲門就能借到錢,那估計全世界騙子都得排隊去安徽創(chuàng)業(yè)了。
上海人的精明,一直被老鄉(xiāng)們抨擊,抨擊得體無完膚。那么,上海人精明,還是規(guī)矩分明?
其實,我認為上海人不是冷漠,而是講究“界限感”。親兄弟明算賬,朋友借錢也得打借條——這不是摳門,是尊重規(guī)則。在這樣一個繁華的都市里,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你找陌生人借錢,人家憑什么信你?這樣的精明,不丟臉,我是很推崇的,你們再怎么抨擊,我也還是推崇。
老鄉(xiāng)的吐槽,更像是一種對城市規(guī)則的不適應。他覺得上海人冷漠,可能是因為老家熟人社會里“互相幫襯”的氛圍更濃。但大城市靠的是制度,不是人情。舉個例子:在上海借錢,銀行、網貸平臺、甚至朋友間轉賬記錄清清楚楚;而在老家,可能靠一句口頭承諾就能成交。兩種方式沒絕對的對錯,但硬要把老家的邏輯套在上海,就成了“雞同鴨講”。
不是上海人精明,而是城市生活教會我們:解決問題得用對方法。與其“跑遍大街小巷”借不到錢還落埋怨,不如學會用正規(guī)渠道。借錢不如借“腦”。
老鄉(xiāng),在上海有很多正規(guī)的借錢渠道,跑遍大街小巷,四處詢問,見到一個人就開口借錢,我認為這種方式不可取,再說,親兄弟明算賬的好,這就是上海人的做派和做事風格。還是講規(guī)矩的好。
我想對那位老鄉(xiāng)說:留在老家挺好,但要是來上海,不妨換個思路——這里不缺機會,只缺懂規(guī)則的人,可不要真的像“山瑞”那樣只會叫“果果”?。?/p>
我是云河
日常的生活,隨意的心情
3936篇原創(chuàng)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