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帶來的困擾,遠不止是皮膚的緊繃與僵硬。若只將目光停留在表面,往往難以觸及問題的核心。
曾接診一位四十余歲的女性患者,她最痛苦的是手背、前臂的皮膚變得像皮革一樣緊硬,難以捏起,關節(jié)活動也漸覺受限。
細觀其面色,蒼白中略帶青灰,缺乏血色;察其舌象,舌質淡紫,舌苔薄白,舌下絡脈略顯迂曲。她還時常感到周身畏寒,手足不溫,即使在夏季亦難緩解。
這系列表現(xiàn),在中醫(yī)看來,屬于“皮痹”范疇。其關鍵病機,并非簡單的“皮膚變硬”,而在于陽氣虧虛,寒凝血瘀。
陽氣,于人體有溫煦與推動作用。陽氣虛衰,無法溫養(yǎng)四肢百骸,故見畏寒怕冷、手足不溫;陽氣無力推動血液與津液運行,寒邪與瘀血便會內(nèi)生,相互搏結,凝滯于經(jīng)絡、肌膚之間。
這好比一條河流,在嚴寒之下,既缺乏陽光的溫暖,水流又緩慢,最終冰凝淤塞,河面變得板結。我們的肌膚、關節(jié),正是因失去了陽氣溫運與氣血濡養(yǎng),才逐漸變得僵硬、麻木,活動不利。
因此,調理的核心,絕非簡單的“軟化”,而在于溫補陽氣以治其本,散寒通絡、活血化瘀以治其標。
針對這位患者的情況,當時擬定的思路重在“溫通”二字。
方中選用黃芪、桂枝、附子等藥,旨在大力溫補陽氣,驅散內(nèi)在的陰寒,此為恢復身體生機活力的根本。
同時配伍當歸、丹參、雞血藤等,功能養(yǎng)血活血,化瘀通絡,旨在疏通被瘀血阻塞的經(jīng)脈,改善局部氣血循環(huán)。
更佐以白僵蠶、地龍等蟲類藥,取其善走竄、搜剔經(jīng)絡之性,能深入病所,松解肌膚筋脈的拘急結滯。
諸藥相合,意在使陽氣復,陰寒散,瘀血去,經(jīng)絡通。內(nèi)在的“寒”與“瘀”得以化解,氣血津液能夠重新順暢地濡養(yǎng)肌膚,皮膚的緊繃僵硬之感自然有望逐步緩解。
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調理,這位患者反饋,最明顯的改善是周身畏寒之感減輕,手指的靈活性有所增加,皮膚的硬度雖變化緩慢,但緊繃感略有舒緩。
由此可見,面對硬皮病這樣的頑疾,我們的眼光需穿透皮膚的層面。當體內(nèi)陽氣充沛,寒瘀得化,氣血周流不息,肌膚才能重新恢復應有的柔韌與活力。
【溫馨提示】本文僅供參考,以上方藥需在中醫(yī)師指導下使用,各人體質與病情不同,切勿自行抓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