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績效工資改革落地!這三類教師受影響最大,小心!
辦公室里粉筆灰還沒散盡,李老師就拿著備課筆記湊過來:“聽說今年績效要變樣,以前大家差不多,現(xiàn)在會不會差很多?”這話一出口,好幾個正在改作業(yè)的老師都抬起了頭——對教師來說,績效工資不只是每月工資條上的數(shù)字,更是對活兒干得好不好的認可。以前不少學校搞“平均主義”,哪怕你多帶個興趣班、天天留到天黑改作業(yè),績效也跟少干活的人差不了幾十塊;但現(xiàn)在不一樣了,教育部去年就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小學崗位設置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要“強化績效激勵,向實績突出、崗位關鍵的教師傾斜”,江蘇、廣東、河南不少地方已經(jīng)落地,有的學??冃Р罹嘀苯永蟮?0%。說白了,“干多干少一個樣”的日子過去了,這三類教師要是不調(diào)整,不僅拿不到高績效,甚至可能影響評優(yōu)評先。
一、先搞懂改革核心:不是“砍錢”,是“多干多得、優(yōu)績優(yōu)酬”
不少老師一聽說“績效改革”就慌,怕是不是要降工資——其實完全不用怕,改革的核心不是“減錢”,而是把錢花在“刀刃上”,讓干得好的老師拿得多,打破以前的“大鍋飯”。
從官方政策來看,教育部明確了三個“傾斜”方向,這是所有地方改革的大原則:
- 向教學實績突出的教師傾斜:比如帶的班成績進步明顯、公開課拿了獎、指導學生競賽獲獎的,績效里會有專門的“教學獎勵”,而且占比不低;
- 向崗位責任重的教師傾斜:比如當班主任、帶畢業(yè)班、承擔教研組長的,這些崗位活兒多責任大,績效里會加“崗位津貼”,有的地方班主任每月能多拿500-800元;
- 向一線任課教師傾斜:避免以前“行政崗比任課崗績效還高”的情況,比如學校行政要是兼課少,績效會比滿課時的一線老師少,保證“上課多、干活實”的老師不吃虧。
地方落地的例子更實在:江蘇蘇州某區(qū)今年把績效分成“基礎績效”和“獎勵績效”,基礎部分大家差不多,但獎勵部分差距能到2000元/月——帶畢業(yè)班且成績?nèi)珔^(qū)前10%的老師,獎勵績效能拿滿;而只上基礎課、沒參與任何教研的老師,獎勵績效只能拿一半。這不是故意“拉差距”,而是讓“付出和回報對等”。
二、這三類教師要當心:績效可能少拿,還影響發(fā)展
結合各地已經(jīng)落地的細則和教育部的“導向要求”,這三類教師是改革中受影響最大的,得趕緊對照自查,別等發(fā)工資才慌神:
1. “混日子”的教師:沒實績、少干活,績效直接“砍半”
以前有些老師覺得“只要不犯錯,績效少不了多少”,現(xiàn)在徹底行不通了。改革后,“實績”是硬指標,沒實績、少干活的,績效會直接打折:
- 比如河南鄭州某小學規(guī)定,沒完成“滿課時量”的(比如每周該上12節(jié)課,只上了8節(jié)),獎勵績效按“課時比例”扣,少上1節(jié)課扣5%;
- 還有沒參與教研的——比如一學期沒寫過1篇教學反思、沒參加過1次集體備課,獎勵績效里的“教研分”直接為0,有的老師因此每月少拿800多。
更關鍵的是,要是連續(xù)兩年績效靠后,還會影響職稱評定——教育部明確“職稱評審要結合績效評價結果”,績效差的,評職稱時會被直接“卡掉”。
2. 師德有“小問題”的教師:一票否決,績效清零
以前可能覺得“師德只是口頭要求”,現(xiàn)在師德是績效的“紅線”,碰了就沒商量。教育部《中小學教師職業(yè)行為負面清單》里明確,體罰學生、有償補課、收受家長禮品等11類行為,都屬于“師德失范”,一旦查實:
- 首先是績效“一票否決”,當年獎勵績效全沒,有的地方還會扣基礎績效的20%;
- 其次是1-3年內(nèi)不能評優(yōu)秀、晉職稱,比如廣東東莞某中學去年有個老師收了家長2000元購物卡,不僅當年績效清零,還被取消了3年的職稱申報資格。
別覺得“小問題沒關系”,現(xiàn)在學校會定期收家長反饋、查課后服務記錄,師德問題藏不住,一旦出事,績效和發(fā)展都受影響。
3. “只教書不擔責”的教師:不做班主任、不參與學校事務,獎勵拿不到
有些老師只愿意上自己的課,不愿意當班主任、不參與課后服務、不幫學校搞活動,以前可能只是“少拿點班主任津貼”,現(xiàn)在影響的是整體績效:
- 比如江蘇南京某初中規(guī)定,沒承擔“課后服務”的(比如下午放學后的托管、興趣班),獎勵績效里的“服務分”拿不到,每月少300-500元;
- 還有拒絕當班主任的——要是學校安排了班主任崗位,沒特殊理由拒絕的,績效會扣“崗位責任分”,而且評職稱時,“班主任經(jīng)歷”是硬條件,沒當過班主任,哪怕課教得好,評中級、高級也難。
現(xiàn)在改革鼓勵“教師多擔責”,只做“本職工作”不額外付出的,績效會比“多擔責”的老師少一大截。
三、避坑3個關鍵:跟著規(guī)則走,多拿績效不踩雷
與其擔心“績效少拿”,不如主動適應規(guī)則,這3個小技巧,幫老師避開坑、多拿績效:
1. 先摸清學校的“績效細則”,別瞎忙活
每個學校的績效細則都不一樣(比如有的重成績,有的重教研),先去教務處要一份《學校績效工資考核辦法》,一條一條看清楚:
- 比如“獎勵績效怎么算”——是看學生成績進步,還是看教研成果?
- 比如“哪些能加分”——帶競賽、當班主任、寫論文,各加多少分?
摸清規(guī)則后,針對性地“補短板”,比如學校重教研,就多寫教學論文;重成績,就多花時間抓班級成績,比“瞎干活”管用。
2. 守住師德底線,別碰“紅線”
師德是“底線”,只要不碰負面清單,就不會被“一票否決”:
- 別搞有償補課(哪怕是家長“自愿”找你,也不行);
- 別收家長的禮品、紅包(哪怕是小特產(chǎn),也得拒絕);
- 對學生有耐心,別體罰、變相體罰(比如罰站超過1節(jié)課、罵學生)。
守住這些,至少能保證“績效不被清零”,這是拿高績效的基礎。
3. 主動“多擔責”,爭取加分項
改革后“多擔責=多加分”,主動承擔這些事,績效能多拿不少:
- 主動當班主任:雖然累,但班主任津貼+績效加分,每月能多拿500-1000元,還能為評職稱鋪路;
- 參與課后服務:比如帶個書法、籃球興趣班,不僅能拿“服務補貼”,還能算“教學實績”;
- 搞教研、帶競賽:寫篇教學論文發(fā)表、指導學生參加區(qū)里的競賽拿獎,這些都是“硬加分項”,有的地方一篇省級論文能加300分,直接拉滿獎勵績效。
其實績效改革不是“為難老師”,而是讓“干得好的老師更有奔頭”——以前多干活沒回報,現(xiàn)在多付出能多拿錢、多發(fā)展,對踏實干活的老師來說是好事。希望老師們都能摸清規(guī)則、守住底線、主動擔當,不僅能拿到高績效,還能在教學路上走得更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