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小米最新財報,幾乎句句都是“新高”。其中汽車業(yè)務數據最驚艷:Q2交付81302臺車,汽車毛利率竟然沖到26.4%,超過特斯拉和理想,僅次于賽力斯汽車的29%,堪稱新勢力頭部水平。行業(yè)內,一家車企要達到15%左右的毛利率,才有機會盈利,達到20%的毛利率,盈利就不遠了。作為參考,奔馳,寶馬,特斯拉等主流豪華品牌近期的毛利率也就在15-20%之間。
那么一家開賣一年多的車企,乍一看車型配置堆料很高,那是如何做到這么高毛利率的呢?翻翻網上的評論,到處都充斥著“偷工減料”四個字。不過,認為小米偷工減料才有高毛利率就如同認為小米SU7是像保時捷才賣的好一樣,認知都相對膚淺。實際上,小米汽車高毛利率在一年前就可以預料到。這里不細談毛利率的具體計算方法,僅從汽車行業(yè)角度談談小米汽車在成本控制和利潤上的優(yōu)勢是什么。以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給主機廠報價為例,費用可分幾大類:物料成本,開發(fā)費,試驗費,模具費和生產費等。
物料成本是一個零件的材料成本,比如一個標準件螺栓8毛錢,一個金屬隔熱罩15塊,一個塑料保險罩150元。一臺車物料成本可以理解為當你這臺車穩(wěn)定生產后,你需要再額外多生產一個車所需要的錢。開發(fā)費,主要就是供應商在為你開發(fā)這個零件時的工作成本,尤其是電或者軟件相關的零件開發(fā),純機械件是沒有多少開發(fā)費的。
舉個例子,找博世開發(fā)最新一代DPB制動控制系統,也就是制動助力和ESP等輔助功能的模塊(不是指輪胎那的剎車系統)。相比傳統油車的真空助力泵,電車的制動控制想要符合高功能安全等級是極其復雜的,需要考慮各種冗余備份、電機控制和調試標定等。因此主機廠基本沒有能力自己去開發(fā)制動系統。那除了制動系統本身的物料成本,博世需要投入大量工程資源進行上述工作的軟件開發(fā)。這些就是開發(fā)費,復雜的零部件系統往往都是數千萬級別的。
試驗費,也就是供應商對自己的零件進行不同層面實驗所需費用,比如DV/PV,各類NVH、強度、耐久、EMC電磁兼容、腐蝕、浸水、高低溫實驗等。主機廠還需要承擔這些實驗所消耗的零件,供應商往往按照3-10倍樣件費用報價,比售后單買零件還貴。另外對于復雜系統在整車上的調試和發(fā)布,不可能在馬路上進行,如專業(yè)試車場1小時就要數千塊錢。
模具費,就是生產制造物理零件所需的模具成本。如一個塑料飾蓋、金屬殼體、結構件都需要開模具,項目早期還需要軟模費。此前小米臨時加的SU7 Ultra挖孔碳纖維機蓋就是個例子。假設一個挖孔機蓋模具50萬,一個月產能是50個機蓋。一個月生產2000臺挖孔版Ultra就需要40套模具,那么光挖孔機蓋模具費一次性投入就2000萬。因此新開模具帶來成本很高,后期模具到了壽命也要更新。
生產費就是供應商工廠生產制造的費用,尤其是對于復雜的系統級別零件,供應商往往需要新開產線。人工,海外,節(jié)拍影響,物流,工裝,夾具等都會有對應費用。
上述費用是從供應商角度列舉的,主機廠也有對應成本,大同小異。物料成本是根據訂單數量來的。開發(fā)費,試驗費,模具費,生產費等往往是一次性投入,基本與產量無直接關系。其中開發(fā)費越來越占大頭。對于傳統穩(wěn)定車企,開發(fā)費往往是采用分攤方式加入物料成本以減緩主機廠短期資金投入。比如開發(fā)制動控制系統要開發(fā)費3000萬,按照一年10萬銷量,5年時間分攤在50萬臺車,疊加貼現率等,每個制動系統的物料成本增加60元以上的開發(fā)費。當賣到50萬臺以后,單價會減去這些已經分攤完的60多元。也就是說開發(fā)費其實是一個前期投入大,但是邊際成本低的特點。
那么,基于上述信息,我們從不同角度聊一聊小米汽車的成本控制。首先物料成本。小米產品范圍很廣,大到手機、電視、冰箱,小到開關、插座、燈等電子產品。小米產品價格上都是公認的厚道,也就說明小米對各類零件成本很明晰。那小米和供應商談零件價格時,可以要求供應商把零件打散到二級/三級子零件的細致程度,小米有能力逐個審核,一方面可以提升質量,一方面就是有議價能力。這樣下來,供應商賺取一個基本利潤率不難,但是想通過信息差倒賣差價就不太現實。因為傳統主機廠可以很明確知道你那個鐵疙瘩成本多少,但他們真不知道你用這個芯片到底是值180,170還是150,擁有類似物料成本優(yōu)勢的如比亞迪。
開發(fā)費,小米有著極強的軟硬件開發(fā)能力,可以自己完成很多軟硬件開發(fā)。隨著汽車智能化發(fā)展,開發(fā)費所占比例越來越高,也越來越貴。比如大屏、操作系統、座椅聯動、哨兵監(jiān)控、內外燈光、駕駛模式等都需百萬,千萬甚至過億開發(fā)費。如果一家車企軟件能力強,那他簡單的可以自己做,復雜的做應用層,供應商做底層。這樣下來,小米無論在產品定義,執(zhí)行效率還是成本上都有優(yōu)勢,華為系同理。特斯拉一樣擁有很強軟硬件能力,但大多數是老美開發(fā),成本未必占優(yōu)。
試想下,如果我們要在一個改款車型上增加PHUD天際屏,需要考慮新UI設計,天際屏多種模式,萌寵系統,大屏中的設置和切換界面,智能語音控制等。如果是傳統主機廠,只能交給一系列供應商,供應商上來就是開發(fā)費報800萬,時間半年。實際做這些軟硬件開發(fā)到底是800萬還是600萬誰算得清楚,只能象征性砍砍價格。但換成擁有很強軟硬件開發(fā)能力的企業(yè),花點小錢供應商承擔少量開發(fā)工作,自己聯合多個部門干兩三個月,初版方案就出來了。
試驗費,這部分其實小米花費是偏高的。因為小米合作的很多都是主流供應商,對質量,流程和實驗標準不會輕易妥協。大家都知道小米犯一個錯和其它車企犯一個錯后果不一樣。雷總說過自己SU7用于開發(fā)和測試就有500多臺工程車。工程車早期不量產,樣件費和軟模費很高,再加上跑耐久,做測試和更新維護,平均一臺車投入也要小幾百萬,一個項目至少100臺級別的工程車。
前面所說,物料成本是根據汽車產量來的,但無論是開發(fā)費,試驗費,模具費還是生產費用,大多都和產量沒有直接關系,屬于量產前的投入。我賣1萬臺車也要開發(fā)大屏,也要做實驗,也要造個工廠。我賣100萬臺也幾乎是做同樣大屏,實驗和工廠。這意味著,如果產量越大,投入分攤到每個車的成本就很低了。雷總判斷智能電車未來會是贏家通吃,也是基于這個前提。
大家先要對汽車銷量有個基本認知。以2025年7月月銷量為例,總共649款車型,不包含進口車輛。吉利星愿4.4萬排名第1,排名10%(60名)位置的是本田浩影8800臺,排名50%(300名)位置的是哈佛H9 1100臺。也就是說,賣到月銷1000+已經干掉了一半對手,賣到月銷8000+已經很成功,賣到20000那都是超級大爆款。強比亞迪,一共30來款車,也有一半車型月銷不足5000臺。
那來看小米,小米SU7 25年3月就交付2.9萬臺,隨后穩(wěn)定高于特斯拉Model 3,連續(xù)多個月月銷量總榜前10。如前面所說,月銷1000+臺就是市場中間水平。也就是小米賣1款車,相當于一般廠家賣30款不同的車,這開發(fā)費分攤下來差距一個天一個地。只考慮規(guī)模影響,假設小米SU7和智己L6開發(fā)費都是20億。按小米SU7一年銷量30萬算,攤在這些車上的單車成本6700元。智己L6一年銷量3萬,攤下來就是6.7萬。光這開發(fā)費分攤就差10倍,智己一臺車就多6萬成本。
當然,實際分攤不是按照一年算的,產量達標情況下,一般按4-6年分攤完畢。雷總曾說小米SU7最開始規(guī)劃產量是6-7萬一年,按5年算也就是分攤在前35萬車上。再之后的車要分攤的開發(fā)費等就歸0。截至25年8月,小米SU7大概賣30萬出頭,那需要分攤費用差不多完了,后續(xù)SU7成本會進一步下降。小米YU7受產能影響還在爬坡,二廠似乎也沒正式投產。參考2024年中國汽車銷量冠軍特斯拉Model Y的48萬臺,小米YU7明年產量只多不少,屬于超級無敵大爆款了。以后還要出海,這個規(guī)模效應誰能比?
作為對比,超豪華品牌價格昂貴的,一方面是他們有巨大品牌溢價和單車利潤,另一方面也是量太少成本確實高。比如法拉利,阿斯頓馬丁SUV選配一個可變光天幕就要25萬,一臺標準YU7的價格。因為超豪華品牌攤不下來天幕開發(fā)費,模具費,再疊加一個巨大溢價,就定了離譜的價格。一個保時捷碳陶制動選裝要10來萬,巴掌大碳纖維飾板選下來要過萬,也是同樣道理。
我們說個直觀例子,小米YU7后排前方有個可拆卸小屏幕,用來控制座椅位置、空調等功能。已知最便宜紅米手機400多,這個車用小屏幕在電池,攝像等方面要求更低,那么小米做這個小屏幕撐死200塊物料成本,軟硬開發(fā)費自己干。但這種屏幕在其他車上也有應用,比如高檔MPV放在座椅扶手側,那要花多少錢?甚至可能上千,攤下來不便宜,99%做的還沒小米穩(wěn)定。
再次強調,上述例子和數字很多都是估的,不要在意細節(jié),體會整體思路。除了從物料成本,開發(fā)費,規(guī)模效應角度,我再談些別的會影響小米成本和利潤的方面。比如小米在汽車行業(yè)的布局。大家都知道,小米和順為資本投資很多中小企業(yè),雷總一天拜訪一家,一年都看不完自己投資的公司。這其中很多就是汽車供應商和產業(yè)鏈。同時,造了4年車的小米,現金已經從1000億到2000億,我相信他們也在持續(xù)投資和布局汽車產業(yè)鏈,尤其是那些成本高,技術高的零部件供應商。
還有小米汽車的高端化。價格越高的車,實際溢價也越高,這一點不難理解。成本6萬的車,賣7-8萬。成本15萬的車,賣20-30萬。成本30+萬的車,就得賣50-100萬了。汽車只要價格越貴,往往毛利率更高,比如法拉利毛利率就50%以上。考慮傳統車開發(fā)費等較少,智能電車開發(fā)費指數增加,高售價的車還得有穩(wěn)定銷量才能攤下來成本。比如蔚來ET9,仰望U9可能很難盈利。小米很幸運,就有SU7 Ultra這種售價又高,銷量還不錯的車型。這個對毛利率和利潤也很重要,BBA和問界同理。
還有小米的選配,這也是增加利潤的一個好點。比如小米SU7三款顏色不要錢,其他顏色要7000,璀璨洋紅要9000。本質上這些顏色的成本沒有太大區(qū)別,主要是相關開發(fā)費和產線費用分攤。單從物料成本來說,如果消費者選配了顏色,小米就是多幾千利潤。YU7剎車卡鉗選紅色要1500也是同樣的道理。特斯拉6萬4的FSD選裝也是一樣,開發(fā)費都攤出去了,再選就是純利潤。
同時,小米堅定的價格和供應商的年降。不管BBA還是新勢力,隨著時間增加,往往會有終端優(yōu)惠出現。2年前那會新寶馬530要40萬,現在只要30萬出頭。一度要加價的特斯拉,堅稱不降價的蔚來也都得降價。反觀小米沒有降價,也沒任何貸款補貼等,甚至小米每一款車都有權益退坡。本質上是因為小米賣太好,一直在排隊。另一方面供應商是有年降的,每一年給主機廠供貨價格都要下降,這也是由于供應商前期投入隨時間分攤下來導致的,這是行業(yè)內共識,也是最開始就寫在合同里的,年降一般是1%-5%級別。
還有供應商給不同廠家報價是有偏好的。自SU7大賣后,小米就是供應商眼中香餑餑。這個很好理解,華為系除問界外多數車型銷量也一般,比亞迪也只有一半車型月銷過5000,傳統豪華品牌車型銷量參差不齊就不說了。反觀小米出了兩款都是超級大爆款,完全不用擔心銷量。再加上小米是市場上為數不多60天賬期的。這種情況下,供應商殺紅了眼也想做小米項目。給小米報價低了,可能賺不了大錢,至少能輪轉下去。如果小米出海也成功了,供應商難道不希望在這條船上?
好了,說了那么多,相信大家對小米汽車為什么可以做到行業(yè)領先毛利率有所認知。最后我簡單總結下小米在成本和利潤上的特點,括號中也列舉了有類似特點的企業(yè)。
1、小米產品范圍廣,對各類零件都一清二楚,便于成本控制。(比亞迪)
2、智能電車開發(fā)費占比巨大,而小米是一個軟硬件能力極強的公司,可以節(jié)省很多開發(fā)費。(華為系)
3、小米銷量巨大,開發(fā)費,模具費,試驗費,生產費用等分攤下來很便宜。(特斯拉,比亞迪)
4、小米/順為資本早早布局汽車產業(yè)鏈,并持續(xù)投資/收購/自研汽車零部件。(比亞迪,上汽)
5、小米汽車成功推出了高端車型SU7 Ultra,對整體毛利率提升幫助很大。(賽力斯,BBA)
6、小米汽車支持多樣化選配,且選配量還很大,帶來了不少利潤。(無)
7、小米汽車上市以后,終端價格不變,權益退坡,且供應商的年降會持續(xù)降低汽車成本。(無)
8、小米賣車靠雷軍,營銷成本低且直銷模式沒有渠道經銷商,進一步減少售賣成本。(特斯拉)
9、小米是一家資金使用效率很高的公司,從造車和玄戒O1芯片開發(fā)都能看出來。(無)
10、因為小米銷量大,賬期短,市場影響和想象空間大,供應商愿意低價競爭小米汽車。(特斯拉)
小米的上述優(yōu)勢會是小米汽車重要的護城河。大家可以琢磨下,有哪一家企業(yè)有能同時擁有多個上述特點的。對于未來小米汽車的毛利率,如果銷量能夠持續(xù)穩(wěn)定提升,我認為明年可能就會超過30%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