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上觀新聞)
在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現(xiàn)場,“世界中國學優(yōu)秀學術成果展”一角放置了多部新近出版的中國學書刊,吸引不少中外嘉賓的駐足翻閱。近年來,全球到底出版了多少本關于中國學的著作?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個問題都沒有一個準確且權威的答案,大體只能依據(jù)個體圖書館的藏書規(guī)模乃至個別研究者的閱讀經(jīng)驗來估算?!眱?yōu)秀學術成果展策展人之一、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年學者耿勇告訴記者,通過編寫海外中國學重要著作目錄等方式,精選一批有代表性著作,如“百年中國學著作指南”,是學界同仁期待的一件要事。“更別說哪些著作具有學科范式的價值,哪些文章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了?這都需要專業(yè)人士加以細致梳理與甄別。”
10月14日下午,在大會主辦方安排的集體采訪中,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尹漢超給出了一組海外中國學著作的最新數(shù)據(jù):“近20年來,海外中國學著作成果日益豐富,大概有5萬種,且每年的出版數(shù)量總體保持上升趨勢?!?/p>
“大量著作的出版,見證了中國學的發(fā)展繁榮,記錄了文明互鑒的歷史進程。”尹漢超認為,利用“他者”觀照自身文化,會催生新的視角、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創(chuàng)造,進而有助于真正樹立起歷史自覺與文化自信。
尹漢超介紹,2015年至2020年,在以英文寫成的中國學著作中,人文主題的約有2700種,社科主題的約有3200種,科技主題的約600種。這反映了中國學研究的新興發(fā)展趨勢——在保持對中國文化研究興趣的基礎上,更加關注當代中國的發(fā)展進程。
“但也要看到,相較于中國出版界大量引進、翻譯外文作品,將中文翻譯為英文的數(shù)量卻相對要少得多。”比如,2006年至2016年,僅1194種中譯英的著作出版,為這一時間段海外中國學研究出版總量的12%。
新形勢下,如何引領出版更多高質量的中國學學術著作,推動世界中國學繁榮發(fā)展,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發(fā)布的《文明互鑒與世界中國學繁榮發(fā)展:上海倡議》指出了一個發(fā)力方向:支持青年學者成長,推動資源共享,拓展研究新空間,積極運用數(shù)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提升學術成果。
尹漢超表示,人工智能的浪潮大有席卷知識服務世界的趨勢,對目錄編纂作為文獻揭示與組織重要手段的功能和地位提出了革新要求?!笆逦濉睍r期,有必要順應文獻信息數(shù)據(jù)化、知識化浪潮,深化學術共享便利度。
“前水復后水,古今相續(xù)流。學術研究在傳承的基礎上,才能得以真正創(chuàng)新與發(fā)揚。國家圖書館的海外中國研究奠基于百年文獻的扎實基礎上,期待與學界同人攜手并進,為厚植學術研究能量,促進中華文化繁榮發(fā)展作出積極貢獻?!?/p>
原標題:《近20年來,全球出版了多少部中國學著作》
欄目主編:王多 題圖來源:賴鑫琳 攝 圖片來源:蔣迪雯 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夏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