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十年里,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它們被寄予了帶領我們擺脫化石燃料依賴、走向綠色未來的厚望。然而,這兩位“綠色先鋒”卻有一個共同的、令人頭疼的“任性脾氣”——間歇性。太陽不會二十四小時照耀,風也不會永不停歇地吹拂。這就帶來了一個核心難題:當陽光明媚、大風呼嘯時,發(fā)出的電用不完怎么辦?而到了無風的陰雨夜晚,我們又從哪里獲取電力呢?為了馴服這種“任性”,人類迫切需要一個巨大無比的“充電寶”,能夠在能源富余時將其儲存起來,在需要時再穩(wěn)定地釋放出去。
長久以來,我們最熟悉的儲能技術,無疑是驅動著我們手機和電動汽車的鋰離子電池。它們能量密度高、性能優(yōu)越,是移動設備的不二之選。但是,當我們想把這個“充電寶”放大到足以支撐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規(guī)模時,鋰電池的缺點就暴露無遺了。其核心材料,如鋰、鈷、鎳等,不僅價格昂貴,而且資源分布不均,開采過程還伴隨著環(huán)境和人道主義爭議。將數(shù)以萬計的鋰電池組連接起來構建一個電網級的儲能站,其成本之高昂,足以讓任何一個宏偉的綠色能源計劃望而卻步。
現(xiàn)在,來自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的科學家們,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充滿智慧且極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一種新型的、用我們廚房里常見的鹽就能驅動的“熔鹽電池”。這不僅僅是對現(xiàn)有電池技術的小修小補,更像是一次從根源上的顛覆。它向世界宣告,儲存海量能源,或許并不需要稀有昂貴的“山珍海味”,用最樸素的“家常食材”同樣能做出一桌豐盛的“能源大餐”。
這種新型電池的設計思路,堪稱返璞歸真。它的核心電解質,就是一種特殊的熔融鹽,其正負兩極,則分別使用了地球上儲量極其豐富且價格低廉的金屬——鋁和鎳。相比于鋰和鈷,這些原材料的成本簡直可以說是“白菜價”。這意味著,從一開始,這種電池就徹底擺脫了對稀有資源的依賴,為其大規(guī)模、低成本的商業(yè)化應用掃清了最大的障礙。
當然,熔鹽電池并非一個全新的概念,但過去的版本都有一個致命弱點:它們需要在極高的溫度下才能工作,往往需要加熱到攝氏兩百四十度以上才能讓鹽熔化導電,這本身就消耗了大量能量,得不償失。而PNNL團隊這次取得的關鍵突破,就在于他們發(fā)明了一種全新的配方和結構,讓電池的工作溫度成功降低到了更為溫和的攝氏一百一十度。這個溫度,雖然依舊比室溫高,但已經大大降低了能耗和系統(tǒng)復雜性,使其在經濟上變得切實可行。
實現(xiàn)這一突破的幕后功臣,是一種經過特殊改造的、基于普通玻璃纖維的“隔膜”。在電池內部,這層隔膜的作用,就像一個極其精密的篩子,它將正負兩極的材料完美地隔開,防止它們直接接觸而發(fā)生短路,但同時又允許攜帶能量的離子在熔融的鹽中自由穿梭。PNNL研發(fā)的這種新型隔膜,不僅堅固耐用,而且能在更低的溫度下保持高效的離子傳導能力,是整個電池性能飛躍的核心所在。
除了成本低廉,這種熔鹽電池還擁有另一個讓鋰電池羨慕不已的優(yōu)點——極高的安全性。它的電解質是以水為基礎的鹽溶液,從根本上杜絕了起火和爆炸的風險,這對于需要密集部署成千上萬個單元的電網級儲能系統(tǒng)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特性。此外,它的循環(huán)壽命也相當出色,在實驗室測試中,經過數(shù)百次的反復充放電,其容量幾乎沒有衰減,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耐用性。這項看似樸實無華的發(fā)明,正為我們描繪一個激動人心的未來:巨大的、如同儲水罐一樣的熔鹽電池,靜靜地坐落在風電場和太陽能電站旁,將每一縷不穩(wěn)定的清潔能源,都轉化為穩(wěn)定、可靠、隨時可用的電力,最終匯入千家萬戶。
參考資料:DOI:10.1002/anie.20250538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