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菜市場買豬肉,你是不是也常被賣肉大叔的熱情推薦搞得暈頭轉(zhuǎn)向?
“后腿肉便宜又實惠,炒著吃最香!” 結(jié)果買回家一炒,瘦肉柴得塞牙,肥肉膩得發(fā)慌。
其實豬身上的肉就像班里的學(xué)生,同樣是肉,口感滋味能差出十萬八千里。
今天就來給豬身上的寶貝們排個座次,看完你就知道下次該往哪個攤位沖了。
倒數(shù)第一必須頒給后腿肉,這結(jié)論估計會讓不少勤儉持家的阿姨們皺眉。
但事實就是如此,豬后腿承擔(dān)著全身的重量,天天跟練長跑似的,
肌纖維長得跟粗麻繩似的,炒著吃稍不留神就變成 “肉干”。
不過它也不是全無用處,南方人愛用它做臘肉,經(jīng)過腌漬晾曬,粗纖維吸足了香料的精華,切片后倒也香氣十足;
北方人則喜歡把它絞成肉餡,包餃子包子時加點蔥姜水,倒也能吃出軟嫩口感。
但論直接烹飪的美味度,它確實只能敬陪末座。
排在倒數(shù)第二的是前腿肉,別以為前腿后腿就差個方向,口感差得可不止一點。
豬前腿活動量適中,肥瘦比例像精心調(diào)配過的,尤其適合剁成肉餡。
江南人做獅子頭非它不可,三分肥七分瘦的比例,燉出來油光锃亮卻不松散;
北方人包包子也認這個部位,蒸熟后肉餡抱團多汁,咬開的瞬間能鮮掉眉毛。
不過它筋膜稍多,切片炒菜容易嚼不爛,只能委屈它在這個位置了。
中間位置得留給里脊肉,這可是豬身上的 “小白臉”,藏在脊柱骨旁邊,嫩得能掐出水來。
它全身無筋無肥,切成絲能炒京醬肉絲,裹上淀粉炸成糖醋里脊,外酥里嫩的口感連小朋友都愛不釋口。
但這細嫩也有代價,缺少脂肪香氣,單吃總覺得差點意思,就像喝奶茶沒放糖,清爽是清爽,卻少了靈魂暴擊。
所以它只能在中游徘徊,當不了狀元。
坐穩(wěn)第四把交椅的是坐臀肉,就是豬屁股那塊肉。
聽著不雅,但懂行的老饕就好這口,尤其是四川人做回鍋肉,非它不可。
這塊肉緊實耐炒,切片后在鍋里一煸,邊緣會卷成漂亮的燈盞窩形狀,肥肉出油不膩,瘦肉越嚼越香,配上豆瓣醬和青蒜苗,能下三碗白米飯。
不過它肉質(zhì)偏硬,燉著吃就浪費了,必須大火快炒才能激發(fā)香味,一般家庭廚房還真難駕馭。
季軍要頒發(fā)給豬蹄,準確說是前蹄。
老話說 “前蹄后膀”,前蹄筋多肉嫩,紅燒起來 Q 彈爽口,鹵制后更是下酒神器。
廣東人的豬腳姜只用前蹄,和甜醋、雞蛋一起燉到脫骨,每一口都帶著膠質(zhì)感;
北方人則愛醬豬蹄,啃起來滋滋冒油,連骨頭縫里都透著香。
它的缺點是吃起來太費手,不能優(yōu)雅地享用,不然排名還能再往前挪挪。
終于到了亞軍寶座,沒錯,就是人見人愛的五花肉。
這部位簡直是造物主的杰作,肥瘦相間得像藝術(shù)品,肋五花三層肥兩層瘦,燉東坡肉最地道,慢火煨到肥肉融化在瘦肉里,入口即化還帶著醬香;
腹五花則瘦多肥少,做梅菜扣肉再合適不過,蒸好后油脂被梅菜吸走,只剩下香而不膩的肉片。
從江南的甜潤紅燒肉到川湘的麻辣回鍋肉,從東北的酸菜白肉到嶺南的臘味煲仔飯,五花肉在大江南北都能活出精彩,排第二實至名歸。
壓軸的狀元郎,當屬梅花肉!
這塊藏在豬肩胛部位的寶貝,一頭豬身上也就兩斤左右,搶到全憑運氣。
它的脂肪像雪花一樣均勻分布在瘦肉里,煎的時候油花滋滋作響,香氣能飄滿整個樓道;
做成叉燒肉則紅亮誘人,咬開的瞬間肉汁四濺。
粵菜師傅最懂它的好,簡單腌制后烤得外焦里嫩;
家里煎豬排選它準沒錯,不用過多調(diào)料就鮮美得不得了。
它既有里脊肉的細嫩,又有五花肉的香氣,口感平衡得恰到好處,不是狀元誰是狀元?
其實豬肉部位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合不合適的做法。
后腿肉做臘肉香,五花肉燉著吃絕,梅花肉煎著吃妙。
下次去菜市場,不妨按這個排名試試看,保證你家餐桌上的豬肉香能提升一個 level。
要是賣肉大叔再推薦后腿肉,你就笑著告訴他:“給我來塊梅花肉,今天要吃狀元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