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關上房門,當他不再談論學校趣事,當你偶然發(fā)現(xiàn)他手臂上的傷痕……他,不是“叛逆”,只是在無聲地呼救;她,不是“矯情”,只是心靈患了一場“感冒”。這些看似“青春期”的尋常表現(xiàn),背后可能是一個正在苦苦掙扎的年輕生命發(fā)出的求救信號。厭學、情緒低落,甚至自傷,并非遙遠的故事,它可能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
為什么孩子寧愿傷害自己,也不愿向最親的父母開口?為什么我們滿懷愛意,卻成了他們最想逃離的人?那些被誤讀的“一陣好一陣壞”,又隱藏著怎樣的風險?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wèi)生日,四川省人民醫(yī)院溫江院區(qū)/四川省精神醫(yī)學中心主任周波帶我們走進孩子“心靈的感冒”背后,解讀那些被忽略的信號,學習如何用尊重、傾聽與信任,成為孩子最堅實的“安全港灣”,幫助他們重見陽光。
孩子出現(xiàn)厭學、情緒低落,甚至自傷行為,家長往往很晚才發(fā)現(xiàn),這是為什么?
周波主任表示,很多孩子在出現(xiàn)情緒問題的早期,并不會像成人那樣能夠直接表達“我心情不好”。一是因為他們不相信父母能夠理解他,二是不想讓父母為他擔心。
“他們可能表現(xiàn)為回家關門獨處、默默流淚。面對父母時,他們又裝得若無其事,如果哭泣不能解決問題,他們會用自傷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糟糕的情緒,比如掐自己、打自己,甚至出現(xiàn)用圓規(guī)戳自己、用刀片劃手等自傷行為?!敝懿ㄖ魅握f,回家就關門、發(fā)脾氣常被家長誤以為是“青春期叛逆”或“一時情緒”,直到發(fā)現(xiàn)孩子受傷的傷痕才知道事情已經(jīng)變得嚴重了。
孩子為什么不愿跟父母說心里話?
孩子不愿開口,往往是因為早期嘗試溝通時沒有得到理解和共情。例如,當孩子說“同學欺負我”,部分家長會回應“一個巴掌拍不響,你也要反思”,這讓孩子感到不被信任,久而久之不再愿意表達。
周波主任表示,孩子需要的是一個能傾聽、能理解、不急于評判的“安全港灣”,而非一個總是“指導”和“糾正”的“管理者”。
孩子情緒時好時壞,是真的有問題嗎?
兒童青少年的情緒波動可能像“夏天的雷陣雨”,來得快去得也快,但這并不代表問題不嚴重。
很多孩子在獨處時會陷入“思維反芻”——反復回想被批評、被孤立、被否定的場景,陷入情緒漩渦難以自拔。如果孩子反復出現(xiàn)情緒低谷、哭泣、興趣下降,甚至提出“想看心理醫(yī)生”,家長必須高度重視。
哪些因素易引發(fā)孩子情緒問題?
家庭因素:父母過度關注學習成績,忽視情感需求;經(jīng)常批評、否定,導致孩子自卑、低自尊;家庭關系緊張,教育理念不一致。
師源性因素:部分老師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還有對于“敏感性高、易脆性強”的孩子,老師沒有針對性地調(diào)整教育方式,導致孩子心理受傷。
學業(yè)壓力:對自己要求過高,長期處于“油門踩到底”的狀態(tài);家長、老師、社會對“高分”“名?!钡钠诖纬删薮髩毫Α?/p>
人際關系:同伴孤立、校園霸凌、交友困擾等,都可能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為什么會出現(xiàn)自傷行為?
兒童青少年大腦的發(fā)育還未成熟,處理問題經(jīng)驗不足,當他們遇到無法自我開解的情緒時,自傷是一種錯誤但“有效”的自我療愈的方式。
就像有的成年人會借煙酒消愁一樣。孩子常會告訴醫(yī)師,當他們自傷時,軀體的疼痛或看到流血時,痛苦緊張的情緒會立即放松下來。他們常常會悄悄傷害自己并把傷口隱藏起來,不讓父母看到,或者撒謊說不小心傷到的。
如果不及時干預,孩子這種行為會不斷被“立即放松下來”所強化,最后發(fā)展成為“習慣性”自傷。
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記住“六字方針”:尊重、傾聽、信任
周波主任表示,家長需要記住“六字方針”:尊重、傾聽、信任。把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喜好、選擇和感受。例如讓他參與家庭決策,不隨意否定他的想法;耐心聽孩子說話,不打斷、不評判、不急于給建議。試著去感受他的情緒,理解他的處境;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他的事情,盡管仍然需要父母的幫助,而不是代替,需要父母提醒,而不是嘮叨,需要父母鼓勵,而不是責備。
如果孩子需要專業(yè)幫助,用藥會不會影響發(fā)育?會不會變笨?
周波主任介紹,對于中重度情緒問題,醫(yī)生可能會建議藥物治療。這些藥物在專業(y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是安全的,不會影響生長發(fā)育或?qū)е隆白儽俊?。相反,長期的情緒問題本身就會損害大腦功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藥物治療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如同小樹苗生長時用支架支撐,待根系穩(wěn)固后即可撤除。
孩子交了有情緒問題的朋友,會不會被“帶偏”?
“與有情緒問題的孩子交朋友,常常提示你孩子可能有類似的情緒體驗,或他想幫助這個朋友。因為他們彼此能理解、能共情。他們在一起大部分時間是彼此鼓勵,共同向前走?!敝懿ㄖ魅握f,當“帶不動”時,家長要鼓勵孩子求助,讓大人或醫(yī)生來幫助他們,而不是阻止他們交這樣的朋友。父母的開明與大度,是孩子很好的榜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